外賣平臺“超時免罰”落地多城 行業管理邁向“柔性約束”
外賣平臺“超時免罰”落地多城 專家解讀
行業管理從“剛性懲罰”邁向“柔性約束”
本報記者 韓丹東
本報見習記者 于天航
從美團在南寧、武漢等近百城上線“安準卡”,到餓了么在南通、常州等多地推廣“服務分”機制,再到京東外賣在25個城市試點相關規則,近年來主流外賣平臺紛紛推出“取消超時扣款、改扣服務分”“超時免罰”等正向激勵舉措,“超時免罰”已在多個城市落地生根。
這些管理方式的調整有何考量?又將如何影響騎手的安全、收入與職業焦慮,同時平衡用戶期待與商家需求?圍繞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郭政,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社會政策與發展研究系主任陳龍。
管理更具人性化
記者:從傳統的“超時扣款”到如今的“扣服務分”“超時免罰”,這種管理方式的轉變,是否意味著外賣平臺算法本質上實現了從“剛性懲罰”到“柔性約束”的調整?
郭政:這標志著平臺算法管理邏輯邁出實質性一步,本質是從“懲罰”到“激勵”的轉型。傳統“扣款罰則”屬于“事后追責”,騎手一旦超時,平臺直接扣減其勞動報酬,缺乏緩沖空間,容易將經濟壓力轉化為騎手焦慮。而“服務分”機制的核心是“過程引導”,將服務分與接單優先級、優質訂單分配等權益掛鉤,建立“激勵為主、約束為輔”的考核體系。這種機制既符合《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中“合理設定對外賣送餐員的績效考核制度”的要求,也更好地回應了騎手對收入穩定性的需求。
陳龍:外賣平臺發展初期處于“野蠻增長”階段,核心優勢集中在“配送速度”。為實現這一目標,平臺曾采用“獎懲失衡”的剛性懲罰機制,通過強約束倒逼騎手壓縮配送時間。當前的“正向激勵”政策,是平臺從“速度優先”轉向“質量與效率平衡”的體現。“服務分”機制雖仍服務于資本增值需求,但相比直接扣款,其柔性特征為騎手提供了“補救空間”——一單超時可通過其他優質服務彌補,而非“一罰了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騎手的超時焦慮,也讓管理更具人性化。
記者:這種管理模式的調整背后,是否反映了外賣行業發展階段的深層變化?
郭政:“騎手留存壓力”是核心動因之一。過去“超時即扣款”的規則下,騎手為規避經濟損失,常被迫采取闖紅燈、逆行等危險行為,不僅面臨安全風險,也承受收入隨時縮水的焦慮。這種高壓環境導致騎手離職率居高不下,平臺面臨“用工短缺”困境。新政通過“服務分”給予騎手合理容錯空間,有助于減少因怕罰款而冒險的行為,同時保障收入穩定性,提升職業歸屬感,緩解人員流失壓力。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要求平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報酬、合理設定績效考核規則。“超時扣款”可能涉嫌“克扣勞動報酬”,而“服務分”機制通過間接約束替代直接扣款,更符合政策對保障騎手權益的要求。新規正是平臺響應政策、實現合規經營的體現。
騎手焦慮感下降
記者:從騎手的工作節奏與出行安全角度看,取消超時扣款后,騎手“闖紅燈、逆行”等違法違規行為是否會明顯減少?
郭政:這將大幅減少騎手違法違規行為。傳統機制下,違規本質是“經濟壓力下的被動選擇”。新規則消除了這一“焦慮源”:騎手無需為避免扣款而壓縮時間,可根據實際路況選擇安全路線,自然減少違法違規行為。例如雨雪天氣,騎手不再需要冒雨逆行趕時間,而是可以放緩速度,保障自身安全。這種變化不僅能降低事故率,也能改善工作心態。
陳龍:違法違規行為可能有所下降,但較難“大幅減少”。騎手違法違規的根本驅動力是經濟需求,而非單純超時焦慮。多數騎手僅在“用餐高峰期”面臨少數訂單的超時風險;他們選擇闖紅燈、逆行,更多是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更多訂單、提升總收入。新規則緩解的是“超時帶來的即時壓力”,但未解決“對高收入的需求”,因此違法違規行為或許難以徹底消除。
記者:“服務分”扣減對騎手收入的影響,是否比直接扣款更溫和?
郭政:傳統“直接扣款”具有“不可調節性”——一旦超時,扣款立即生效,無法彌補,直接影響當日或當月收入。而“服務分”機制的影響是“間接且可調節的”:服務分下降會降低接單優先級,但騎手可通過后續無超時、無投訴的訂單恢復分數,重新獲得優質訂單權益。這種“可補救性”讓收入更穩定,尤其對兼職和新騎手更友好。
陳龍:“直接扣款”是“顯性懲罰”,騎手能即時感知收入損失,易引發焦慮;而“服務分”對收入的影響是“隱性的”,騎手往往事后才察覺分數變化,難以精確計算損失。這種“隱性特征”降低了即時焦慮,但也可能導致騎手忽視服務分的重要性,長期可能造成收入逐漸下降,形成“溫水煮青蛙”效應。
統一標準是方向
記者:部分用戶擔心“超時免罰”會導致送餐延遲、服務質量下降。平臺如何在“騎手從容度”與“用戶體驗”之間取得平衡?
郭政:平衡的核心在于“區分責任、柔性溝通”。平臺應建立“超時責任區分機制”:對交通擁堵、惡劣天氣、商家出餐延遲等非騎手原因導致的超時,予以全額免罰;對騎手主觀懈怠導致的超時,仍需保留約束,如加倍扣分、限制接單,避免“免罰”異化為“放任”。同時,平臺應加強“柔性溝通”:當訂單可能延遲時,主動推送延遲原因和補償措施,降低用戶抵觸情緒。
陳龍:過去的“超時扣款”是“過度約束”,而若僅推行“服務分”不加限制,可能走向“過度寬松”。部分騎手可能產生“超時也無關緊要”的懈怠心理,導致配送延遲率上升。因此,平臺需設置“合理的容錯機制”。
記者:算法優化在其中應發揮哪些作用?
郭政:算法優化是平衡的技術支撐。當前平臺的配送時長預估多以“最短路徑”為核心,忽略了電梯等候、小區門禁、臨時交通管制等現實因素,導致騎手常面臨“非人力可控”的超時壓力。平臺應建立“動態配送時長模型”,納入實時路況、天氣狀況、商家出餐效率、小區配送難度等多維變量。這種“貼合實際場景”的算法,既能減少騎手超時風險,又能讓用戶對配送時間有更合理的預期。
陳龍:算法優化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合法”,以騎手不闖紅燈、不逆行的合法行駛速度為數據基礎,杜絕以“違法配送時間”作為標準;二是“合理”,精細刻畫騎手的“立體空間移動”時間,如爬樓、等電梯、找樓號等,而非僅以“直線距離”測算;三是“合情”,考慮突發狀況,如車輛故障、身體不適,允許騎手申請“臨時延長時長”,避免因不可抗因素導致超時。
記者:是否應建立統一的“服務分”與申訴標準?
陳龍:建立統一標準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但需長期推進。標準應包括三方面:一是“服務分規則備案制度”,要求平臺將評分標準、扣分機制、與收入的掛鉤比例等向相關部門備案,確保規則透明可查;二是“跨平臺第三方申訴機制”,由政府或行業協會設立獨立機構,處理騎手對平臺申訴結果不滿的案件,打破“平臺自審自判”的局限;三是“騎手權益底線標準”,如“服務分”對收入的影響不超過20%、訂單量考核不得超過“每日8小時工作時間內的合理工作量”等。
這些標準的落地需要行業共識、政策支持和騎手參與,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通過“試點—優化—推廣”的步驟逐步推進。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4日 16:09:00
 - 2025年11月04日 14:11:35
 - 2025年11月04日 13:33:24
 - 2025年11月04日 10:54:28
 - 2025年11月04日 09:29:41
 - 2025年11月03日 21:43:56
 - 2025年11月03日 20:34:13
 - 2025年11月03日 16:38:06
 - 2025年11月03日 16:25:18
 - 2025年11月03日 12:50:2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