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世界格局之變中的穩定源與引力場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持續發力,著力擴大內需,激發內生動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為世界經濟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撐。
——————————
2025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展現出關稅逆風中艱難前行的世界經濟圖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全球經貿秩序遭受嚴重沖擊;但合作共贏、開放包容仍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面對關稅逆風,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轉型、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包容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代表,正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為世界注入穩定性與確定性。
發達經濟體增長動能不足與內生性困境
2025年上半年,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增長動能減弱的嚴峻挑戰,增長勢頭弱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更為深層的是,發達經濟體的內生結構性困境在關稅逆風中被進一步放大。
美國以鄰為壑的關稅政策并未帶來預期的制造業回流,反而推高了本土生產成本,加劇通脹壓力,形成“反噬效應”。企業為規避關稅而提前囤貨的行為扭曲了正常庫存周期,導致一季度GDP環比萎縮,二季度部分緣于“搶進口”效應減弱后的基數調整而實現小幅增長,但難以持續。關稅措施導致物價水平上漲,侵蝕居民實際購買力,使得占美國經濟總量約70%的個人消費支出(PCE)增速驟降至1.4%。與此同時,資本信心正在衰減。瑞士再保險公司最新報告顯示,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嚴重削弱美國市場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隨著全球供應鏈效率下降,美國的平均通脹率可能呈現結構性上升。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則因對美出口依賴和產業鏈關聯,更直接地承受了“連帶傷害”,增長勢頭明顯弱于新興市場。
發達經濟體科技優勢面臨新興力量的強勁挑戰,傳統產業轉型緩慢,生產率增長持續低迷,再加上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矛盾不斷加深,進一步制約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體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越是試圖通過保護主義手段維持競爭優勢,就越可能加速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下滑。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關稅壁壘從來不是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有效工具。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臺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不僅未能挽救國內產業,反而導致全球貿易急劇萎縮,加劇了經濟大蕭條的災難性后果。突破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推動國內結構性改革,而非筑墻設壘。發達國家需率先反思其貿易政策邏輯,摒棄零和思維,以開放合作的態度重塑全球經貿秩序,才能真正擺脫當前的增長困境。
全球南方的集體崛起與經濟韌性來源
與發達經濟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南方國家展現出令人矚目的經濟韌性與增長活力。當前,全球南方國家貨物貿易占全球比重達到45%,經濟總量占比超40%,對世界增長貢獻率達80%,成為低迷全球經濟中的亮色。全球南方的經濟韌性源于多方面的結構性優勢。
內生增長動力減少了對傳統市場單向依賴。全球南方國家人口規模大且相對年輕化,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供給,也形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釋放出巨大的投資與消費需求,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內需基礎,有效降低了對傳統發達經濟體市場的過度依賴。
多元化的經濟結構與戰略性產業發展提供了核心動能。許多國家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出口,而是大力推動工業化進程和制造業升級,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環節。同時在數字經濟、綠色技術等新興領域積極布局,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這種多元化戰略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傳統風險,并在全球格局變動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南南合作的深化為抵御外部風險提供了強大支撐。面對全球性的“關稅逆風”,全球南方國家愈發認識到加強內部合作的重要性。“金磚+”、“上合+”等合作機制日益深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實施持續釋放紅利,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穩步推進。全球南方國家積極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加強本幣結算安排,有效增強了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這種以發展為導向、以互利為基石的合作模式,開辟了更大的政策空間和更穩定的增長環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南方國家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既有的全球經貿規則,而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推動構建更加平等包容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它們通過多種形式的區域合作,探索適合發展中國家特點的開放發展新模式,為應對全球經濟挑戰提供了重要的集體韌性。這種集體崛起不僅改變了全球力量對比,也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
中國角色:穩定源、引力場和關鍵力量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中,中國經濟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上半年5.3%的增長率,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等外資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以及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熱情高漲,均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全球吸引力。
以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源”。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持續發力,著力擴大內需,激發內生動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為世界經濟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撐。中國巨大的市場持續釋放需求潛力,為全球供應商提供了重要出口目的地。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球供應鏈動蕩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制造的穩定供給有效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保障了眾多國家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中國不搞“脫鉤斷鏈”,而是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這種穩定性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顯得尤為珍貴。
以開放合作成為匯聚發展機遇的“引力場”。盡管全球保護主義升溫,中國依然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向世界敞開大門。一系列擴大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的政策措施接連出臺,進博會、鏈博會、消博會、服貿會等國際盛會持續發力,為各國企業分享中國大市場機遇提供了廣闊平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逆勢增長11.7%,高技術制造業表現尤為亮眼,表明國際資本對中國長期發展前景保持信心。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并在積極商簽高水平自貿協定,不斷拓展面向全球的經貿合作網絡。
以多邊主義理念和務實公共產品成為全球貿易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致力于化解包括“關稅困局”在內的全球性挑戰。中國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為化解當前全球貿易緊張提供了建設性思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地,中國以自身發展經驗、技術與資金優勢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拓展發展空間。中國積極參與氣候變化、數字治理等新興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為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耿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31日 03版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9日 12:13:16
- 2025年08月27日 06:14:03
- 2025年08月27日 06:00:47
- 2025年08月26日 11:40:39
- 2025年08月25日 09:59:11
- 2025年08月25日 08:50:13
- 2025年08月22日 14:34:34
- 2025年08月22日 11:19:01
- 2025年08月22日 10:15:01
- 2025年08月22日 09: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