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觀察:中國綠色方案在全球南方加速落地
巴西貝倫位于亞馬孫河口,濕熱而多雨。當氣候談判回到森林,參加 COP30的各國代表圍繞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展開密集磋商。
今年,全球南方國家的聲音更為突出。他們共同面臨能源成本上升、極端天氣威脅等難題,其訴求也更加明確一致——能源轉型方案必須可負擔,也必須可落地、可持續。
這些年,可再生能源的廣泛利用正改變一些國家的能源結構版圖:在南亞沙漠,上海電氣等企業運營的能源項目,給無垠黃沙注入無限生機;在東南亞沿海,遠景能源等企業參建的風電項目在極端天氣點亮了“用戶的燈”;中國能建等企業在拉美高原地區承建的光伏發電項目,持續向當地用戶提供穩定清潔電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斯蒂爾在COP30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目前,太陽能和風能在全球90%的地區已成為成本最低的電力來源。今年,可再生能源已超越煤炭成為世界首要能源。
這令許多發展中國家首次具備大規模推進能源轉型的條件。
在美國三十年來高級別代表首次缺席的當下,中國展區格外引人注目。大型清潔能源企業高管們用英語向觀眾闡述綠色未來愿景,政府代表們則圍繞能源轉型、氣候治理議程推進建設性對話。
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日益凸顯的作用,折射出全球氣候治理格局的深刻演變。
國際媒體也作出類似判斷。《南華早報》分析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及電池制造等領域的競爭力,正加速推動綠色技術向發展中國家市場擴散。《紐約時報》評論稱,中國綠色科技浪潮正顛覆全球氣候政治。
在這些趨勢的背景下,中國的綠色發展實踐成為多國討論中的具體參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實踐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斯蒂爾也強調,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支柱,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持續投資,正在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與市場格局。
比如,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塔爾地區,地勢干燥、降水稀少,長期電力短缺影響著醫院、學校與居民日常生活。由上海電氣建設的塔爾能源一體化項目投運后,為當地提供了更加穩定的電力保障。項目配套的兩臺660兆瓦機組與年產780萬噸褐煤的煤礦長期穩定運行,每年可向當地電網提供約90億度清潔電力,滿足當地近400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但這一項目帶來的變化不止于供電。在信德省南部,馬爾維體育場曾因年久失修而被閑置多年。企業投入資金修繕場地、配套設施,并安裝了太陽能照明設備,使當地居民重新擁有可在夜間使用的公共活動空間。體育場在2023年巴基斯坦獨立日重新開放,成為周邊青年聚集交流的場所。
從塔爾沙漠的能源項目,再到拉美與非洲的光伏、風電布局,中國的綠色方案正以多種形式進入南方國家的能源結構調整中。
它們共同呈現出一種可以清晰觀察的趨勢——以較低成本獲取清潔能源,以較短周期完成項目落地,并在實際運行中具備較高穩定性。
在 COP30會場中,氣候融資、技術合作與能源轉型仍是復雜關鍵的議題。但在這些討論背后,更廣泛的實踐正在展開。從貝倫到塔爾,從高原光伏到海岸風機,清潔能源在多個地區被不斷接入電網,也不斷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今天,這座位于“地球之肺”的城市提醒各國,切莫忘記10年前各方達成《巴黎協定》的初心。
無論是在亞馬孫河谷的討論桌旁,還是在南亞沙漠的電站現場,這股推動世界向公平、包容、可持續方向前行的力量,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看到。(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8日 11:19:14
- 2025年11月18日 11:02:01
- 2025年11月18日 10:23:39
- 2025年11月17日 11:06:50
- 2025年11月17日 11:00:32
- 2025年11月17日 10:40:24
- 2025年11月17日 09:47:17
- 2025年11月16日 15:02:38
- 2025年11月16日 09:04:15
- 2025年11月14日 15:22:1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