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專家聚首北京文化論壇 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賦能文化遺產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2025北京文化論壇“保護傳承: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平行論壇23日在京舉行。來自全球的文化遺產領域權威專家、技術先鋒與實踐領軍者,共同探討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創新應用,為人類文明傳承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帶來主旨演講。他指出,數字技術不僅讓文化遺產“家底”更清晰更完整,管理更精準更科學,也是不眠不休守護文物的“天眼”,為文物“祛病延年”提供“藥方”,更顯著增強考古與歷史研究能力,為文物價值挖掘與闡釋提供新范式。同時,智慧博物館采用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展陳空間,2024年全國博物館共推出1.2萬個線上展覽,為觀眾帶來“永不閉館”的文化服務。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美國全國委員會主席道格拉斯·寇莫展現了衛星遙感和雷達傳感技術在馬丘比丘等考古遺址大尺度探查與分析上的應用。
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副主席索菲·羅特科普夫向觀眾呈現了法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計劃和區域合作,特別是肖維巖洞的360°全景影像。她還興致勃勃邀請大家到當地品嘗“長棍面包”——該面包的制作技藝于2022年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俞天秀、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金錫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資深總規劃師陳同濱分別介紹了故宮、敦煌、北京中軸線和西夏陵等4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科技保護與虛擬展示的新探索新成果。其中,故宮博物院的院藏文物總數更新到195萬件(套),進入數字文物庫能讓公眾隨時共享的超過10萬件(套);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300個洞窟的數字化采集,200個洞窟的數據處理,212個洞窟空間結構、45身彩塑、16大遺址的三維重建,總數據量超過500tb;“云上中軸”項目以科技為筆,書寫北京中軸線保護的“數字答卷”,“數字打更人”功能實現“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護”,以數字技術助力公眾參與,為全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在圓桌對話環節,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喻瑜、中國博物館協會國際項目高級顧問特里夏·羅德瓦爾德、國家自然博物館首席科學家孟慶金、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等人聚焦“數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遺產未來”,展示了3D圖像技術、數字孿生、VR沉浸式體檢、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導覽等數字技術,在堅持文物安全和博物館公益屬性的前提下,讓數字科技為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插上翅膀,飛向廣闊的天地。

事實上,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展示方式。
饒權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深入實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外聯合考古行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專項行動,深化在文物數字化保護、風險監測預警、考古發掘、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敦煌遺書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數字化回歸,依托長城、陶瓷、絲綢之路文物等重要文化遺產資源,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數字化展示平臺。
“保護傳承: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平行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市文物局承辦。(完)
- 專題:2025北京文化論壇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4日 15:45:03
- 2025年10月23日 14:54:20
- 2025年10月22日 18:49:12
- 2025年10月22日 16:37:40
- 2025年10月22日 13:01:18
- 2025年10月22日 11:12:55
- 2025年10月22日 10:26:02
- 2025年10月22日 10:08:53
- 2025年10月21日 19:34:17
- 2025年10月21日 16:43:4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