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從“放飛”到收心需要“軟著陸”
從“放飛”到收心需要“軟著陸”
暑假的“余額”只剩下不到一周,“開學大片”“神獸歸籠”“暑假作業寫完了嗎”等各種“開學梗”開始廣泛傳播。即將結束兩個月的悠長假期,許多孩子免不了心生失落。“真不想開學啊!”當聽到孩子這樣的感嘆,家長要如何應對呢?專家指出,展現同理心、鼓勵分享、針對性幫助,是家長舒緩孩子開學焦慮要做到的“三部曲”。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于“神獸歸籠”的歡呼雀躍,這會傷害親子關系。記者了解到,針對孩子們可能會產生的開學焦慮癥狀,一些學校設置了開學“過渡期”——緩坡度、慢節奏、重適應、激興趣,讓孩子們更順利地進入學習軌道。
學生:“一想到開學,心比西瓜還涼”
距離開學還有一周時間,小彥結束了寧夏之旅,和爸爸媽媽一起飛回廣州。兩個月的暑假,除了上興趣班,小彥每天睡到中午,吃完飯寫會暑假作業,剩下的時間打游戲。爸媽下班回家后會檢查他的作業,訂正作業后玩耍到晚上11點。暑假的一天就結束了。8月底,抓住假期的尾巴,他和爸爸媽媽去了一趟寧夏,一想到回廣州不久就要開學,小彥快樂的旅程中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憂傷。旅途尾聲在沙漠里,爸爸跟小彥說:“回去就收心,好好準備開學。”吃著冰鎮西瓜的小彥抬起頭,跟爸爸說:“我一想到開學,心就比西瓜還涼。”
“在開學前一周,或者開學后一個月,我們接診的很多臨床案例都是所謂的‘開學綜合征’,這并不是臨床上的心理疾病,而是面對開學焦慮的癥狀,例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出現莫名的頭痛肚子痛,甚至有出現焦慮拔頭發的行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督導、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北師大(珠海)心理學研究生講師、捷和心理創辦人張欣華博士表示,成年人休年假“放飛”一周,回來上班尚需適應期。對于放了兩個月暑假的孩子而言,開學前后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不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家里的環境、生活節奏、人際關系跟學校有比較明顯的差別且約束更少。開學之后,上學不能遲到、上課要專注聽講、每天作業必須按時完成等,都是有規則性和約束性的,對于孩子來說的確需要時間去重新適應。還有不得不面對的測驗考試、同伴競爭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就像一輛奔跑的車,暑假停下來進入了休整期,重新啟動需要有點火、預熱的過程。”張欣華說。
廣州天省實驗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楊瓊表示,家長是孩子平穩過渡的“總調度師”,幫助孩子從“暑假模式”切換到“開學模式”,核心是“漸進式調整”而非“突擊式轉變”。家長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軟著陸”:一是作息漸進適配。每天將孩子的入睡、起床時間向開學后的作息靠攏,避免開學當天因生物鐘紊亂導致遲到、上課犯困。二是學習節奏預熱。引導孩子每天花1—2小時梳理暑假作業、預習新學期1—2個學科的基礎內容,或整理書包、文具,通過“輕量學習行為”喚醒學習狀態。三是心理提前預熱。與孩子一起聊聊新學年,討論目標和計劃,如想學習一門新技能、參加哪個社團等,與孩子一起去購買新文具和工具書,這能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從心理上告別假期,迎接新學期。
學校:緩解“開學綜合征”有妙招
在天省實驗學校,開學初各項工作的核心原則是:“緩坡度、慢節奏、重適應、激興趣”。在開學第一周的適應性課程設計方面,設置作業“緩交期”,明確要求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要“少而精”,通常為平時的60%—70%,以“基礎鞏固+暑假內容回顧”為主,給學生一個緩沖期; 對于假期作業,也會給予幾天的緩交期,允許因合理原因未完成的學生補做。
不急于講授新課:開學頭幾天,老師會帶領學生進行“收心教育”,分享假期見聞,總結舊知識,介紹新學期有趣的內容和學習計劃,放緩節奏,讓學生慢慢“熱啟動”。重視“心理過渡”和“情感連接”,各學部根據自己年級學生的特點來設計開學典禮,力求溫馨、充滿活力。
黃埔區新港小學計劃在開學第一天開展“帶著夢想進校園”活動,讓同學們裝扮成喜歡的人物回學校。鼓勵他們個性張揚,有自己追逐的夢想,也讓孩子感受到學校是助力他們成就夢想的地方。學校要求老師們在第一、二周不趕課時進度,側重于幫助孩子們規劃好整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包括要讀的課外書、了解本學期各科的學習重點等。至于暑假作業,會在8月31日返校日統一上交,老師的作業點評側重表揚完成得好的同學,沒有完成或者比較敷衍的同學會了解原因并作出提醒,但不會嚴厲批評。
在天河區冼村小學,同學們8月30日返校做開學準備、布置教室、交假期作業等,用半天的時間進入開學狀態。開學當天上午不安排學科課程,開學典禮后,各班安排“開學第一課”,同學們開展假期生活的交流總結、老師帶著同學們制訂新學期學習目標。開學第一天原則上不布置書面作業。
問:孩子的“開學焦慮癥”比較嚴重,家長該怎么辦?
答:張欣華分享了一個例子,她曾接診過一個孩子,開學前一直喊頭疼肚子疼,在醫院檢查后沒有發現生理性疾病,經診斷是焦慮引發的生理不適。經過一番溝通,得知孩子擔心升上初二要學的科目更多了,自己應付不過來,越想就越焦慮。家長遇到這種情況要重視起來,首先給孩子做情緒舒緩,告訴他學習就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不需要跟別人比,這個學期掌握的知識比上個學期多了,就已經是進步。第二是多陪伴,一起散步,做運動等,讓孩子身心都能得到舒展。第三是與老師保持溝通,老師會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孩子。
問:暑假作業做不完,應該讓孩子拼命趕作業,還是選擇放棄?
答:楊瓊的建議是,既不能“拼命趕”暑假作業,又不能選擇放棄,關鍵在于“轉化危機為教育契機”。首先冷靜溝通,了解原因,不要一上來就批評。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分析作業沒完成的原因:是拖延、任務量超出能力,還是因生病等特殊情況耽誤?其次,制訂可行的“補救計劃”:與孩子一起規劃最后一周,每天安排固定、合理的時間用來補作業。
要保證作息調整和必要休息,不能以透支身體為代價去“拼命趕”。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作業是自己的學習責任”,以此為經驗教訓,和孩子探討下次長假如何科學地制訂計劃并執行,這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和自律能力的寶貴一課。如果確實因特殊原因無法完成,鼓勵家長主動、提前與老師溝通,說明情況。
問:在開學后,孩子狀態不佳,家長和學校應如何提供幫助?
答:廣州市番禺區番廣附萬博學校初中心理老師莊軒羽表示,開學不適應的解決需要家校協同。從家長的角度,要做孩子的“情緒緩沖帶”和“習慣監督者”。一是要做到不貼標簽,多具體鼓勵。避免直接點明孩子的不適應問題,而是關注孩子的小進步,如“今天比昨天早10分鐘完成作業!”“剛才你主動和我說上課聽懂了例題,特別好”,用“具體行為肯定”幫孩子積累自信,減少“我不行”的負面認知。二是保留“過渡性陪伴”。開學第一周,每天花些時間和孩子聊校園趣事,如“老師今天有沒有說什么好玩的話?”通過輕松簡單的話題讓孩子釋放壓力,同時了解校園動態。三是避免“過度施壓”。
從老師的角度,要做孩子的“校園支持者”和“規則引導者”。一是“漸進式”安排學業任務。開學第一周不急于講新內容、搞測試,而是先“復習舊知識+輕松互動”,如讓學生分享暑假趣事、小組合作完成簡單的學習任務,降低學業壓力;作業量逐步增加,避免孩子因“任務過載”產生抵觸心理。二是關注“邊緣型孩子”,主動建立連接。對沉默寡言、獨自坐在角落的孩子,主動找機會交流;對易怒、逃避的孩子,私下溫柔溝通。三是營造包容的班級氛圍。通過開展“開學適應主題班會”“小組互助活動”,借助集體支持減少孩子的孤獨感,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星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6日 05:59:49
- 2025年08月25日 06:12:19
- 2025年08月20日 13:45:54
- 2025年08月13日 14:14:27
- 2025年08月10日 08:53:09
- 2025年08月04日 10:04:58
- 2025年08月02日 15:18:32
- 2025年08月01日 13: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