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觀察丨芝加哥之“戰”:撕開美國社會新裂口
當地時間10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內閣會議上談及“恢復美國法律與秩序”時表示,國民警衛隊已在孟菲斯待命,準備前往芝加哥及其他城市執行治安任務。此番言論一出,立即引發多地反彈,伊利諾伊州與芝加哥市政府迅速反應,指責白宮“違憲干預地方事務”。
在這場治安與憲政的雙重對抗中,芝加哥意外成了政治風暴的核心樣本,同時,這座城市也再次成為美國政治的鏡子——映照的不是混亂的街頭,而是搖擺的憲政信仰。
特朗普發出“秩序宣言” 芝加哥進行三重反擊
當天,特朗普強調,美國必須“恢復被削弱的法律權威”,并點名芝加哥、孟菲斯、波特蘭等城市“治安失控”,稱包括部分民主黨州長在內的“許多地方領導人”都請求聯邦出手。
隨后,來自得州的國民警衛隊士兵被發現進入芝加哥地區。白宮解釋,這些部隊是為了“保護聯邦機構與執法人員安全”。但外界普遍認為,這一部署已超出常規邊界。《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特朗普此舉帶有明顯政治信號:在治安問題上,他試圖重新樹立“強力執政”的形象,將安全議題重新推回全國舞臺。《紐約時報》則認為,特朗普此舉不僅是一次治安舉措,更是對“聯邦權力邊界”的再定義——一旦法院支持總統解釋,未來的行政權將顯著擴張;若遭司法否決,則可能成為他任期內一次象征性的政治受挫。
面對突然到來的聯邦部隊,伊利諾伊州與芝加哥市幾乎同步發聲,州長、市長、法院進行了三重反擊。
伊利諾伊州州長JB·普里茨克在新聞發布會上指責總統行為“非法且違憲”,表示州政府從未授權聯邦出兵。芝加哥市長蘭登·約翰遜則強調,市警察局將保持獨立指揮體系,不接受聯邦調度。而此前一晚,伊利諾伊州司法部長夸梅·拉烏爾已代表州政府向聯邦法院提出緊急訴訟,請求發布“臨時限制令”,阻止國民警衛隊在芝加哥執行任務。
與此同時,伊利諾伊州多地地方議員、社區組織紛紛上街抗議,擔心這將導致“軍警混同”和“地方自治權被侵蝕”。
芝加哥的象征意義:法理沖突與政治對立
芝加哥之爭之所以引發全國關注,不僅因為這是一次地方與聯邦政府的政治沖突,更因為它具備了象征性的多重維度。
一是法理沖突。這場爭端的核心在于:總統是否能在州長反對的情況下,以維護“聯邦設施安全”為由動用軍力? 這一問題觸及《暴動法案》(Insurrection Act)與憲法第十修正案所確立的“州權原則”之間的交叉地帶。前者賦予總統在“暴亂或聯邦法律無法執行時”調兵的權力,后者則保障州的自治權,并規定現役美軍通常不得參與國內執法,除非總統根據《暴動法案》另行授權。正因如此,此次芝加哥部署是否“越線”,成為各界質疑的核心。如何平衡兩者,將成為司法史上的關鍵議題。
二是政治對立。芝加哥是典型的“藍州藍城”,而特朗普政府則代表“紅色聯邦”。地方與聯邦政府的政治斷層,使治安議題迅速政治化——在總統看來,芝加哥是“無序的象征”;在地方看來,聯邦干預則是“強權的象征”。
三是象征城市。芝加哥歷來被保守派視為民主黨治理失衡、犯罪高發的“反面教材”,同時又是美國城市貧富差距、種族結構緊張的縮影。特朗普選擇此地,不僅有現實針對性,更有政治上的象征意味。同時,分析人士也指出,此舉還可以被視為特朗普在大選前強化‘強硬治安’形象、爭取保守派選民支持的重要動作,這顯然是一場“政治選戰的前哨戰”。
四是現實操作性。不同于抽象爭論,芝加哥已有實兵進駐、法院受理、州長抗令,是當下最完整的“聯邦干預模板”。這使得“芝加哥之戰”可能成為未來法庭判例與政治爭論的樣板。
根據伊利諾伊北區聯邦法院的程序安排,“臨時禁令”最快可能在10月10日至11日間裁決。若法院判定總統越權,白宮幾乎確定會上訴至第七巡回法院;一旦再次被駁回,案件將直達最高法院。
可以預見,其他城市如波特蘭、西雅圖、舊金山等,也可能援引芝加哥案先例,發起集體訴訟,形成“多州聯合抵制聯邦”的態勢。若最高法院決定介入,這將成為繼1970年代“尼克松-州長調兵案”以來,最具政治分量的“聯邦VS州權”司法事件。
輿論再次分化
這場“芝加哥之戰”在美國社會備受矚目,再次撕開了美國社會的一道新裂口。
支持者認為,芝加哥的治安問題確實嚴重,聯邦介入勢在必行;反對者則警告,這一行動可能成為“軍隊干預內政的危險先例”。據《政治》報道,一項最新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反對在州長不同意的情況下派兵入州,而支持者主要集中在保守派選區。
美國社會學者羅伯特·普特南評論稱,這已不再是一個治安問題,而是美國聯邦主義的壓力測試。
的確,“芝加哥之戰”不僅關乎一座城市的街頭秩序,更關乎美國的制度秩序。在聯邦與州權的角力中,治安問題成為政治象征,而總統與地方關系也被重新定義。對特朗普而言,這是一場向選民展示“強硬執政”的表演;對州長與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場捍衛自治與法律邊界的防衛戰。有媒體評論說,這場沖突正在把聯邦與地方關系推向冷戰后的最緊張時刻。
歷史經驗顯示,美國歷次聯邦政府動用軍力干預地方事務,往往伴隨深刻的政治代價。從尼克松時期的州權之爭到今日芝加哥的法庭攻防,聯邦與地方權力的平衡始終在被考驗。“芝加哥之戰”,正是這場長期博弈的新一輪起點。(央視記者 武衛紅)
國際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8日 16:04:33
- 2025年10月27日 11:03:52
- 2025年10月25日 18:55:19
- 2025年10月25日 17:22:55
- 2025年10月24日 13:28:17
- 2025年10月24日 09:11:45
- 2025年10月24日 08:07:02
- 2025年10月23日 07:43:11
- 2025年10月23日 05:58:16
- 2025年10月22日 16:54:1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