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區受降地點為何選在湖南芷江?

“經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坐落于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80年前,這座湘西小城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使節被派出,向中國陸軍高級參謀人員交出在華兵力部署圖。8月17日,經過慎重考慮,當時的軍事重鎮——芷江成為中國戰區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地。

8月21日至23日,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在芷江舉行,雙方商定日軍向中國軍民投降的所有事宜細節,并在日本投降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芷江受降宣告了侵華日軍的徹底失敗,標志著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反抗外來侵略取得完全勝利。
中國戰區受降地點為何選在湖南芷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表示,抗日戰爭中,芷江是抗戰前線的后方、抗戰后方的前線,獨特的戰略地位和有利條件使其成為抗戰勝利受降地的最佳選擇。

芷江城位于云貴高原東面、武陵山南面、雪峰山西面,正好形成獨特的盆地地形,這里也是通往云貴川的咽喉和通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期間,美國飛虎隊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向中國政府建議,要在西南地區開辟一個超巨型的機場。

因此,在1938年至1940年、1940年至1942年,湘西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軀,兩度在芷江城擴修芷江機場,使其成為盟軍在遠東的第二大機場。芷江也駐扎有大量軍事機構、精英部隊和最先進的空軍部隊,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座軍事重鎮,蘇聯援華空軍、美國飛虎隊以這里為大本營。

芷江也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場新生力量的所在地。當時,美國飛虎隊6000余人、中國軍隊20萬駐守在芷江,還擁有400多架戰斗機,這些空中力量給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造成巨大的威懾。特別是1944年豫湘桂戰役以后,芷江成為日本要進犯西南、占領整個中國的最后一道戰略屏障。

在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日軍曾發動了一次以攻占芷江機場為目的的芷江作戰,也稱“芷江攻略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陸上交通線并威脅重慶。中國軍隊依托雪峰山區地形,采取逐次抗擊、誘敵深入的戰術,集中約20萬兵力進行防御。
此戰在中國國內史學界被稱為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最后一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會戰,最終以中國軍民徹底勝利、日軍部隊徹底潰敗而終結。

此外,芷江地處重慶、昆明、南京三城之間,便于受降的安全性,同時考慮到日本投降以后,中國軍隊能通過芷江的空中力量迅速地把軍力投入到各地戰場,完成受降的程序。
作者:付敬懿

- 專題:課本沒寫的抗戰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12:19:22
- 2025年08月27日 00:28:34
- 2025年08月26日 17:19:32
- 2025年08月26日 11:38:49
- 2025年08月26日 11:17:41
- 2025年08月26日 11:00:53
- 2025年08月26日 07:31:55
- 2025年08月26日 05:22:43
- 2025年08月25日 20:00:28
- 2025年08月25日 18: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