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東西問丨柳智元:青年之交如何為韓中關系注入新動力?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柳智元:青年之交如何為韓中關系注入新動力?

2025年08月20日 15: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首爾8月20日電 題:青年之交如何為韓中關系注入新動力?

  ——專訪韓國圓光大學韓中關系研究院院長柳智元

  中新社記者 劉旭

  中韓建交三十余載,兩國關系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不斷拓展。近年來,青年交流正成為推動雙邊關系發展的新動能,他們跨越國界,建立聯系、分享理念、開展合作。

  從大學校園到數字空間,從文化體驗到創新創業,這種交流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又將如何助力兩國關系的未來發展?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韓國圓光大學韓中關系研究院院長柳智元,就此深入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青年交流在兩國關系中的作用?

  柳智元:青年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補充傳統外交渠道,維持民間互信,增進兩國民眾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友好感情。同時,青年也是引領社會的下一代中堅力量,今天的交流很可能直接延續為未來兩國的合作,對未來雙邊關系的走向產生實質影響。

  青年合作之所以對未來尤其重要,還因為它關系到兩國關系的可持續性。即便遇到外部因素導致的短暫冷卻期,青年之間堅實的民間網絡,依然是維系兩國關系延續性的重要保障。此外,青年還是未來數字經濟、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重大議題的引領者,他們的合作不僅在韓中兩國,在全球范圍內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3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韓國賽區在京畿道高陽市開賽。中國選手參加云計算項目比賽。 中新社記者 劉旭 攝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在數字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下,中韓青年交流發生了哪些轉變?這些轉變又為中韓青年交流帶來哪些機遇?

  柳智元:在新時代背景下,韓中青年交流確實呈現出變化的趨勢和廣闊的前景。我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交流模式的轉變。過去兩國青年的交流多集中在官方主導的宏大敘事層面,方式也以交換生、學術交流等正式途徑為主。但如今的青年是“數字原住民”,他們通過SNS、YouTube、TikTok等線上平臺,在游戲、網絡漫畫、影視、美食等細分領域找到了大量的“同好”。這種基于興趣的自發性、非正式交流,極大拓展了交流的邊界,讓線上交流沒有了國境限制。

  其次是交流領域的重心轉移。與上一代人更關心政治、經濟、歷史等宏大議題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對彼此的關注更多集中在大眾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雖然帶有更多批判性視角,但這種更貼近生活的、平等的交流,反而更有助于增進理解。

  最重要的是,韓中青年之間形成了強烈共鳴,這為交流帶來了廣闊前景。同屬東亞青年,我們面臨著許多相似的社會問題。這種身份認同,讓他們更容易產生共情,求同存異,攜手尋找解決方案。正是這種深層次的共鳴,讓韓中青年交流能為兩國關系的未來發展注入深厚的情感基礎。

  中新社記者:您能否分享一些中韓青年交流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在促進跨文化理解方面有哪些成效?

  柳智元:多年來,韓中持續開展了多種青年交流合作項目,對促進兩國青年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韓國的首爾大學、延世大學與中國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諸多高校間開展交流,讓學生通過在對方國家學習,減少彼此的誤解與偏見,建立情感信任。此外,在疫情后陸續恢復的各類交流項目,也讓兩國青年代表團得以互訪,進行文化體驗與機構訪問。

  在創新創業領域,韓中青年創業論壇、在華韓國創新中心與中國高校聯合舉辦的多項活動,不僅產出了實際的創業模式,也積累了創新交流與全球協作經驗。

  這些交流項目在促進跨文化理解方面成效顯著。首先,為兩國青年提供了直接對話的機會,幫助參與者跨越媒體或網絡社交平臺帶來的刻板印象,從而增進尊重與信任。其次,通過共同探討政策、環境、經濟等國際議題,這些項目提升了青年對全球事務的理解,培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青年們通過親身體驗文化活動,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也增強了彼此的文化共情力。這些直接、真誠的交流,讓兩國青年能夠建立起非正式但長期的協作網絡,成為增進互信、提升文化親近感的基礎。

2021年5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2021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上,模特展示河北科技大學 & 韓國誠信女子大學畢業生設計的時裝作品。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除了官方主導的項目,您觀察到兩國青年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自發的交流方式?

  柳智元:除了官方項目,很多自發性的交流正在悄然發生。例如,我注意到中國電視劇在韓國年輕人中很受歡迎,我自己也很喜歡看。作為一名研究歷史的學者,我尤其愛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這類歷史劇,這讓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另外一個視角的了解。同樣,韓國的流行文化內容也深受中國青年喜愛。這種基于興趣的日常交流,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效。

  在跨文化理解方面,沒什么比親身經歷更有說服力。我曾帶學生去中國交流,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生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離開中國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哭了,因為他們舍不得分別。這種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這種充滿溫度的人情往來,正是打破偏見、增進民間友好的最佳方式。它讓青年們認識到,即便語言不通、文化不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系依然可以超越政治和歷史議題。

2025年1月12日,韓國游客在上海市馬當路上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排隊等候參觀。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未來中韓青年交流最值得關注的領域是什么?您希望中韓青年通過交流獲得怎樣的共鳴與成長?

  柳智元:在我看來,未來三到五年,韓中人文與青年交流的核心關鍵詞是“數字融合”“共同問題解決”“情感性相互理解”。重要的是要超越單純的交流,建設共同創作與務實合作的平臺,使兩國青年在理解彼此文化的基礎上,共同規劃未來發展的藍圖。

  青年是開創兩國未來的先行者。只有跨越文化、語言、歷史的界限,真誠傾聽彼此的故事,進行真心交流,才能建立起理解與尊重的寶貴共鳴。我希望兩國青年能夠把不同文化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沖突的根源;擁有超越固有成見與偏見的開放心態,承認彼此的差異并保持相互尊重;對兩國青年普遍面臨的就業、未來不確定性等困境相互共鳴,并攜手尋找答案。

  最重要的是,要將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系置于政治議題之上。在交流中,韓中青年可以共同成長,努力成為未來真正的好鄰居。同時,交流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機會,讓他們在了解世界的同時,更好規劃自己的未來。(完)

  受訪者簡介:

柳智元。受訪者供圖

  柳智元,畢業于韓國高麗大學,后在臺灣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先后取得中國近代史(明清史)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韓國圓光大學史學科教授、圓光大學韓中關系研究院韓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現任圓光大學韓中關系研究院院長。

【編輯:付子豪】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