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科學家該不該拿出時間做科普?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范宇斌)“做研究已經分身乏術,再做科普是不是‘不務正業’?”這一科研圈常見的討論,暗含著“科學與科普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認知。科學家該不該拿出時間做科普?近日,民進上海健康醫學院支部主委、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副院長田啟威受訪時表示,優秀科學家往往天然是優秀的科普者,二者在高處同源。
科普與科研:高處同源的雙向賦能
“能把復雜問題講得接地氣,不是因為口才好,而是抓住了本質。”田啟威解釋,科學家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表達的過程,本質是“理解的二次驗證”,需要把高維事實壓縮為低維結構,把海量細節納入可遷移框架。
這種“模型壓縮”式科普,對科研本身是重要反哺。“許多重大發現前,都有一段‘把問題講給外行聽’的時光,這會迫使研究者去掉裝飾、留下骨干,回歸第一性原理。”田啟威認為,一個無法對外講清的理論,往往暗藏前提過窄或變量選擇偏誤的問題,而科普正是檢驗模型穩健性與可泛化性的有效途徑。
親自進場:科學家不可替代的公共責任
面對“科普能否外包給專業傳播者”的疑問,田啟威給出明確答案:協作重要,但科學家不能完全缺席。前沿命題更新速度快,二手轉述易走樣;而提出假設、設置對照、界定“未知邊界”的方法論氣質,只有一線研究者最熟練。
更關鍵的是,當社會議題需要科學回應時,科學家能精準區分事實與推斷、證據與價值,避免公共討論滑向情緒對沖。“這種‘切面能力’是稀缺資源。”田啟威坦言,算法挾持、斷章取義等風險確實存在,但解法不是退場,而是進場設立標準——給出可核驗來源、標注結論置信區間,用可復現的表達維護科學尊嚴。
從倫理層面,科學家“展示工作”的過程,是在為公共理性背書。“公眾對科學的信任,不僅來自結果,更來自看得見的過程。”田啟威表示,這種公開能構建科學與社會的正向回路:社會給予耐心與資源,科學回饋清晰與誠實。
高質量科普:配得上科學家時間的三重標準
“不是把復雜磨成段子,而是還原成結構。”田啟威認為,有價值的科普需滿足三重標準。其一,設計“三層門檻”:用生活化場景降低入口難度,用關鍵概念搭建“最低可用模型”,用術語、數據與圖表供深入研究者參考;其二,明確邊界標注:分清學界共識、前沿推測與待研究領域,坦誠留白暫時的知識空白;其三,視為自我檢視:通過科普外顯直覺、補上“術語跳步”,辨明核心變量,讓科普成為科研的“鏡子”。
他同時呼吁,要讓科學家持續投入科普,需將其從道德呼吁轉化為制度安排。“公開課、實驗指南、政策解讀等都應成為可計量的貢獻,納入考核與晉升指標。”
田啟威表示,科學家做科普絕非附加“善舉”,而是科研的有機組成、方法論的公共呈現。“把時間分給科普不是犧牲,而是投資——投資于公共理性、下一代好奇心,更投資于科學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真正高水平的學問,終會以“深入淺出”的形態與社會相遇,這正是科學家的責任與擔當。(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1日 14:24:23
- 2025年11月01日 12:51:35
- 2025年11月01日 11:35:50
- 2025年11月01日 11:18:35
- 2025年11月01日 09:01:31
- 2025年11月01日 08:57:44
- 2025年10月31日 20:44:55
- 2025年10月31日 20:02:27
- 2025年10月31日 18:55:00
- 2025年10月31日 17:07:5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