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險”中求?采耳需謹慎
“耳作蟬鳴似有琴,身無氣脈不通風。妙手精玄輕一鑷,教人快樂自玲瓏。”《凈發須知》中描繪的采耳,俗稱掏耳朵,作為中國傳統技藝之一,素來有“民間三大舒服之一”的美稱。如今,在一些地方,采耳服務隨處可見,成了不少年輕人休閑放松的選擇。但這份“酥麻快感”的背后,卻藏著不少健康隱患。
年輕人為什么喜歡采耳
大二學生李朝平最開始接觸采耳,是通過采耳類ASMR(意為: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視頻。此類視頻主要通過模擬采耳工具接觸耳道時的輕微摩擦、刮擦聲,使聽眾感到愉悅和放松。他在失眠時經常聽此類視頻助眠。一次線下“偶遇”采耳店后,出于好奇,他去體驗了一下。
研三學生謝宗樺在重慶上學時,了解到采耳文化在當地比較出名,再加上經常在旅游景點看到采耳店,很是心動,“看得多了,就想試一下。”她說。
記者采訪發現,年輕人接觸采耳的契機多樣:或是被短視頻“種草”,或是受地方風俗影響,更多則是單純出于好奇。而讓人“上癮”的核心,正是采耳帶來的放松感。
張璐瑤工作后,每當感覺耳朵發癢或者感到壓力比較大時,就想去采耳。“采耳是很放松解壓的事。”對她來說,“采耳采得干不干凈不重要,采耳師把耳朵撓癢后,再轉毛止癢的過程是最舒服的。”從2018年第一次采耳開始,她已經采過上百次。
采耳為何會讓人感到放松愉悅,進而讓人“上癮”?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韓紅蕾告訴記者,外耳道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受三叉神經、面神經等多重神經支配,觸碰可能產生特殊的“愉悅感”,因此讓人感到解壓。
舒服背后,藏著健康風險
采耳帶來的愉悅感讓人放松,但伸進耳道的工具,可能正悄悄埋下健康隱患。
“沒有發炎,是外耳道挖傷。”這是謝宗樺在采耳后的第三天,在醫院得到的診斷。她之所以去就診,是因為采耳時技師告訴她,她的耳道里耳屎成塊,有些發炎,如果長時間不清理可能會感染,于是推薦她洗耳。她當時因為趕時間,沒有聽從技師的建議,但技師的話讓她感到擔憂,于是去了醫院。就診后,醫生表示,她的耳道并沒有技師所說的問題,甚至技師采耳時對她的耳道造成了傷害。第一次去采耳的她覺得自己可能被套路了。
“外耳道的皮膚非常嬌嫩。”韓紅蕾說。如果采耳的過程中動作稍微粗猛,或者耳屎在耳道上黏得比較緊,就有可能誤傷到耳道皮膚。如果采耳設備未經嚴格消毒,還可能會導致細菌或真菌的交叉感染——臨床上有時會遇到采耳后出現外耳道感染真菌的案例,分析原因,有可能是采耳工具沾染真菌導致。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龔樹生解釋說,掏耳朵其實會讓耳朵失去有益物質的保護。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分布著耵聹腺,它會不斷分泌耵聹(即耳屎),從而在外耳道的皮膚表面形成薄膜,以保護外耳道皮膚。耳屎產生時有一定濕度,能夠黏附一些灰塵、細菌;等耳屎干燥時,則會懸浮在外耳道口,阻擋灰塵、小昆蟲等異物進入耳道。除此之外,耳屎還給外耳道提供了相對酸性的環境,能抑制細菌、真菌生長。采耳后,耳道失去耳屎的保護,反而成了細菌、真菌的“培養基”。
龔樹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掏耳朵。通常情況下,耳屎會隨咀嚼、運動等特殊體位自然排出。對于耳屎難以自然排出的“油耳”來說,可以在耳屎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到醫院清理。部分人認為“耳朵進了水,必須用棉簽掏干凈”,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正常情況下,耳朵少量進水可自行吸收或風干,無需用棉簽掏耳;進水較多時,可歪頭單腳蹦跳讓水分排出,要避免反復用棉簽刺激耳道。如出現耳朵劇烈瘙癢、流水、流膿、流血、疼痛或聽力下降、耳道內有響聲等癥狀時,需到醫院由醫生用專業工具取出,切勿自行用棉簽處理,以免把耳屎推進外耳道深部并集結。
頻繁采耳可能引發惡性循環
雖然很多年輕人知道采耳的風險,但仍舊對采耳帶來的舒服感和放松感欲罷不能。
“耳朵里被折騰真的會超級舒服……忍不住總去采,耳朵已經有點發炎了。”熱愛采耳的劉元希尤其喜歡采耳帶來的放松感,但也因此深受折磨。
她形容采耳體驗為“有一種癢了很久的蚊子包被撓的感覺”,采耳店也勸導她“耳朵癢了就來”,因此每當耳朵發癢,她便去采耳,最頻繁的時候達到每個星期一次。持續一段時間后,她感到“聽不清,耳朵里面好像蒙了一層東西,尤其躺著的時候感覺有液體在耳朵里面流”。隨即她去醫院檢查,發現患了真菌感染,耳朵里開始流膿。
韓紅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外耳道偶爾發癢是正常現象,但頻繁發癢往往提示病理情況,比較常見的是慢性外耳道炎,濕疹,細菌、真菌感染,或中耳炎膿液刺激。很多人誤把病理信號當成“需要清潔”的信號,但頻繁采耳反而會損傷耳道皮膚,降低抗感染能力,加重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頻繁采耳還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掏耳朵時對皮膚進行摩擦,難免造成磨損,長期頻繁的刺激容易引起皮炎或濕疹,又會讓癢的感覺加劇,讓人想去采耳,如此陷入“癢了就掏,掏了又癢”的怪圈。
對于非常喜歡采耳的健康人群,韓紅蕾建議,把采耳頻率盡量控制在3個月左右一次。優先選擇去正規醫院(耳鼻喉科)或正規采耳店,確保操作人員專業、工具消毒嚴格。若感到耳朵不適,要先到醫院就診,而非先去采耳,因為采耳清潔過后的耳道看上去可能是正常的,會影響醫生的判斷。
(應受訪者要求,劉元希為化名)
實習生 張清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28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