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分享到:

一鵝多用 浙江象山打造共富新招“鵝稻共作”

分享到:

一鵝多用 浙江象山打造共富新招“鵝稻共作”

2022年06月02日 20:50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一鵝多用浙江象山打造共富新招“鵝稻共作”
    稻田里的象山大白鵝(資料圖)。 黃黎娟 攝

  中新網寧波6月2日電(林波 郁晶瑩)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黃避岙鄉里海荷塘田園綜合體的青青新苗中,大白鵝的身影若隱若現,一派田園好風光。

  這是該縣打造的“鵝稻共作”中的一幕。

  從走南闖北的東西部“協作鵝”到身經百戰的“共富鵝”,象山縣頻頻研究“一鵝多用”,打造共富新招,發揮大白鵝的最大應用。

  白鵝養殖是象山優勢產業之一,因其生長周期短、營養價值高、經濟性狀優而聞名中國。

  目前,象山縣種鵝存欄50萬羽,年銷售苗鵝1000萬羽,全產業鏈年產值達5.6億元(人民幣,下同)。

  近年來,象山縣立足白鵝產業優勢,創新探索“白鵝協作”模式,北上、南下、西進,帶動13個省份的2000余戶低收入農戶走上共富路。

  在一只只象山大白鵝“走出去”的同時,象山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一鵝多用”,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以橘樹下養大白鵝為例,象山縣與寧波市農科院合作,因地制宜讓象山“紅美人”柑橘和象山白鵝兩大產業有機結合,探索“橘樹+”立體種養生態循環模式,更好地拓展空間、利用資源,提高生產者的綜合效益。

稻田里的象山大白鵝(資料圖)。 黃黎娟 攝
稻田里的象山大白鵝(資料圖)。 黃黎娟 攝

  據象山文杰大白鵝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文杰介紹,橘樹下養的象山大白鵝,70多天就能長到4.5公斤,在市場上至少能賣24元/公斤,“除去鵝苗和一些飼料成本,兩個月養一只鵝能帶來50元的利潤。”

  “今年我的水稻田里養了500只象山大白鵝,能夠帶來兩萬多元的收入,明年打算再多養一些。”據里海荷塘田園綜合體負責人朱文榮介紹,“鵝稻共作”是指水稻收割后,在水稻田的空檔期里放養大白鵝進行稻—鵝生態循環養殖。

  據介紹,稻田的青草可以給大白鵝提供飼料,而大白鵝產生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不僅減少了肥料成本,還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水稻田的單畝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朱文榮說:“這樣生產出來的大米、鵝肉、鵝蛋也相當優質,深受消費者青睞。”

  2021年,朱文榮開始試驗“鵝稻共作”的生產模式。雖然僅試驗了一年,但他已嘗到“鵝稻共作”帶來的“甜頭”。

  按照象山大白鵝平均70多天的生長周期,稻田一年的空檔期可以養2批。如果每畝田養30只鵝,鵝苗成本20元/只,其他成本30元/只,一只鵝可以賣90元左右。

  “除去成本后每畝地一年凈賺約2400元,這還沒算上因養鵝而節省下來的稻田除草、施肥的成本,水稻田的單畝收益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朱文榮直言,生態循環養殖的模式,不僅在經濟上獲利,也能讓稻田可持續發展。

  據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長陳淑芳介紹,自“非糧化”整治推行以來,許多原本種植花木、果樹的土地回歸到了“產糧”的角色,而“鵝稻共作”的生產模式恰好能彌補這一轉變帶來的收入落差,用大白鵝為農民添一筆額外收入,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讓更多“良田”回歸“糧田”。

  據悉,2022年象山縣使用“鵝稻共作”養殖的大白鵝有近30萬只。

  “‘五一’期間我們已經組織售賣了一批,市場反應很好,經濟效益明顯。”陳淑芳表示,后續將持續加強“鵝稻共作”生產模式的示范和推廣,為更多農民增加收入。(完)

【編輯:黃鈺涵】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