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校園到西部邊疆 西部計劃志愿者書寫責任與擔當
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20日電(陶拴科 呂怡欣)三年前,胡雅婷懷揣著對西部的憧憬來到新疆阿合奇縣,三年后,面對服務期滿的人生路口,她說:“我要留下來,我喜歡這里,期望在新疆繼續工作。”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2年畢業季,胡雅婷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同報名,積極投身于西部志愿者的行列。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審核,不久后,她們的志愿申請順利獲批。
“當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疆,心想,既然選擇了遠方,何不前往更遠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和自然環境,體驗真正的挑戰。”
查了資料,胡雅婷了解到阿合奇縣處于祖國最西邊,是六類地區,條件較為艱苦。
當系統將她分配至喀什地區時,胡雅婷主動聯系項目辦:“我們江西是支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下稱“克州”)的,我想與伙伴們一同前往克州阿合奇縣。”
在泥土與風雪中成長
來到阿合奇縣后,胡雅婷逐漸適應當地的生活。每天清晨,她與當地干部一同開始一天的忙碌,協助開展農業生產,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或是走訪困難家庭,了解他們的需求。
2024年1月23日凌晨,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烏什縣與阿合奇縣交匯處山區,距離阿合奇縣城僅39公里。寒夜中,胡雅婷與同事們緊急行動,組成小隊挨家挨戶敲門排查險情、轉移群眾,分發救災物資。
令她感動的是,安置點附近,許多群眾自發架起大鍋煮飯,熱騰騰的飯食傳遞著溫暖。“大家都特別團結,沒有退縮和怨言,只希望能共同渡過這次難關。”
去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胡雅婷跟著干部和村民一起下地種蒜、拔蒜苔、除草、剪須,腰酸背痛是常態,有時一個馕、一瓶水、一包榨菜就是簡單的午餐。“基本上是兩頭兼顧,辦公室不緊急的活先放放,干完農活再回去補,大蒜生長的農時可耽誤不得。”
等到秋季大蒜成熟時,胡雅婷和當地農民一起收蒜。“參與勞動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含義。”

昔日戈壁舊貌換新顏
三年來,胡雅婷見證了阿合奇縣的巨大變化。她說,這幾年,縣里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各種特色農業,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比如,拓展沙棘種植,延伸沙棘下游產業,這些“高原金果”成了農民致富的新法寶;藥用大蒜的種植也成為農牧民增收的新亮點,大家都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回望這三年,胡雅婷感受到服務地的變化。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道路的拓寬,學校和醫院的升級,都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筑夢新疆的青春力量
在工作與生活中,胡雅婷感受到了這里各族人民間的濃濃鄰里情誼和真誠友誼。
“這幾年在基層的工作和生活,讓我越來越喜歡這片土地。看到各族群眾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情景,我總是很感動。有時候看到自己曾經參與的項目慢慢改變了村莊,農民朋友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心里特別滿足和自豪。”胡雅婷說,想留下來,不只是因為這份感情,更是想繼續堅持自己的初心和責任。“我愿意扎根邊疆,用我的青春和熱情,和這里的人民一起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胡雅婷的故事,只是眾多西部計劃志愿者個人青春、集體風采和使命擔當的縮影。自2003年西部計劃新疆專項啟動以來,志愿者人數從最初的401人增至如今的16322人。20多年來,累計有超過5.5萬名志愿者奔赴新疆,活躍在教育、醫療、鄉村振興等各個領域,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了寶貴力量。

更令人欣慰的是,約有1.5萬名志愿者服務期滿后選擇留在新疆,成為當地干部和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志愿者們在基層一線不斷磨煉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不僅帶來先進的知識和理念,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新疆的繁榮注入青春與活力。無論是在偏遠的鄉村學校教書育人,還是在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健康服務,或是在鄉村振興項目中推動產業發展,志愿者們始終堅定信念,默默奉獻,成為新疆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09:53:31
- 2025年08月27日 09:36:06
- 2025年08月27日 09:22:35
- 2025年08月27日 08:42:51
- 2025年08月27日 07:55:25
- 2025年08月27日 06:02:09
- 2025年08月26日 14:29:20
- 2025年08月26日 12:00:40
- 2025年08月26日 11:25:58
- 2025年08月26日 1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