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影響力計劃》報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探ESG實踐新路徑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張素)隨著氣候變化加速演進,越來越多的機構將更多注意力轉向自身環保表現,ESG(環境、社會及治理)被視為引領機構轉型的方向指引。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著眼于此,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共探ESG實踐新路徑。
《我們的影響力計劃》(下稱《報告》)展示了“我們的影響力計劃”的亮點和旗艦項目,并對五周年歷程進行回顧、對未來進行展望。其中顯示,畢馬威中國已連續四年實現100%可再生電力采購,在2024財年,員工累計貢獻志愿時長逾15800小時,直接受益人數超過98000人。
《報告》提到,“綠色灣區先鋒行動——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生境提升”項目已于2024年9月啟動,多家機構還共同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ESG生物多樣性先鋒企業榜單,推動企業參與生態保護。
“這不僅是對過去五年我們在ESG領域堅定承諾和持續投入的總結,更體現了我們面向未來,深化ESG實踐、賦能客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談及《報告》時說。
《報告》注意到,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加深,在綠色轉型過程中,中國在自身的綠色能源、碳排放管理以及傳統企業綠色轉型等多個方面,均在積極推進并取得顯著成效。
“在國家層面,‘雙碳目標’正推動經濟新勢能不斷涌現,重新構建中國經濟發展格局與生態。企業端,高標準ESG管理體系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捕捉經濟轉型機遇的先手棋。”畢馬威中國候任主席鄒俊說。
《報告》發布當日舉行了一場圓桌論壇,與會專家圍繞“凝聚社會之力,共筑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典范”主題展開交流。
紅樹林基金會(MCF)理事長雷光春表示,有研究顯示,人類生態足跡已超過地球承載力,需要更多人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是企業要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包括主動轉型、定期報告等。
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引領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通過技術力量的加入,有望實現對生物多樣性全覆蓋的保護,例如對監測物種及其數量增減的識別、監測動物的健康狀況識別等,助力人類實現美好生活。他也希冀科技企業涌現更多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典范。(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09:53:31
- 2025年08月27日 09:36:06
- 2025年08月27日 09:22:35
- 2025年08月27日 08:42:51
- 2025年08月27日 07:55:25
- 2025年08月27日 06:02:09
- 2025年08月26日 14:29:20
- 2025年08月26日 12:00:40
- 2025年08月26日 11:25:58
- 2025年08月26日 1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