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IP遭文創惡搞 家屬疾呼:文創開發不可無底線
中新網紹興8月28日電 題:魯迅IP遭文創惡搞 家屬疾呼:文創開發不可無底線
作者 嚴格 林波 曹丹
一款“魯迅同款毛背心”近日在網絡上走紅,作家莫言等名人身穿這款紫色針織背心的影像廣泛傳播,引發網友追捧。
隨著“國潮”興起,魯迅IP迅速成為年輕人表達文化認同與追尋精神寄托的新載體。從經典著作衍生品到生活日用,魯迅形象以更親切的方式走入大眾視野,也為文化消費市場注入了活力。
但部分文創產品打著“創意”之名,卻走向低俗化、娛樂化,甚至扭曲、惡搞魯迅形象,也引發社會廣泛爭議。
“這些所謂的‘創意’,早已遠離魯迅精神的本質,不僅是對先生的不尊重,更是對民族精神象征的公然消解。”魯迅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在接受專訪時指出,隨著市場熱度攀升,大量未經授權的商家涌入魯迅IP開發領域,導致產品品質良莠不齊,侵權問題頻發。

熱潮下的隱憂:從精神符號到“流量玩具”
魯迅故里,浙江紹興的一條歷史街區,是魯迅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地方。如今,這里文化底蘊與商業活力交織,也成為觀察魯迅IP開發現狀的窗口。
魯迅曾孫周景軒帶著作者一行,探訪了魯迅故里景區內的多家文創店鋪。
在魯迅紀念館、三味書屋等景點的文創商店內,各式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卻也不乏爭議之作——有的擺件將“美女蛇”與魯迅形象“纏繞”,有的冰箱貼將魯迅與財神爺的形象生硬“捆綁”,更有“魯迅蜜蜂公仔”讓他身著蜜蜂造型服飾,以及染著金發、佩戴金項鏈的“潮男魯迅”玩偶,甚至還有戴上海盜眼罩的創意魯迅形象,令人眼花繚亂。
周景軒說,這些產品打著“幽默”“創意”的標簽,卻與魯迅嚴肅、批判、深邃的文化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當前市場上流通的絕大多數所謂‘魯迅文創’,并未獲得家屬正式授權,從法律上講屬于侵權。”周景軒坦言,這些產品往往追求一時噱頭,忽視文化內涵,偏離了傳播魯迅精神的初衷,“純粹為了‘吸睛’與‘吸金’,設計毫無文化內涵可言。”

法律邊界清晰:維權之路卻步履維艱
針對魯迅IP遭濫用的現象,法律層面其實已有清晰界定。
杭州盈科高級合伙人律師林珊瑚指出,魯迅先生的肖像權等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并不因其逝世而消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明確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魯迅的配偶、子女、父母雖去世,但其后人依舊可以提起賠償。”林珊瑚說。
此外,魯迅作為具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其形象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相關法規的保護——任何歪曲、丑化、褻瀆的行為,都可能構成違法。
周令飛表示,然而現實中,維權卻面臨諸多難題,“侵權商家多為‘三無’廠商,難以溯源;電商平臺監管力度不足,侵權商品上架容易下架難;部分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認為‘二次創作’不屬于侵權,或心存僥幸故意回避授權。”
也正是這種低侵權成本、高維權難度的現狀,變相縱容了亂象的蔓延。
文創可以創新:但不能無底線
面對市場上海量的所謂“創意產品”,周令飛并未否定文創開發的價值。
他強調,魯迅文化基金會支持正當、合法、有文化內涵的文創開發,“魯迅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文化財富,我們樂見他的精神通過新的形式傳播。”
周令飛也鄭重呼吁:“文創產品可以創新,但需要有邊界;創意可以多元,卻不可無底線。”他指出,魯迅形象代表著剛毅、清醒、批判的民族風骨,任何開發都應建立在尊重歷史、傳遞精神價值的基礎之上。
周令飛向作者透露,魯迅文化基金會時常收到來自魯迅“粉絲”的反饋,他們對市面上一些扭曲、惡搞魯迅形象的文創周邊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些產品嚴重偏離了魯迅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價值。
事實上,魯迅IP所面臨的,并非個例。近年來,不少歷史文化名人、英雄楷模成為文創開發乃至網絡惡搞的對象。從孔子到李白,從雷鋒到劉胡蘭,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與精神價值的符號,一旦被簡單粗暴地扔進“流量池”,極易在娛樂化、消費化的浪潮中遭遇誤讀與解構。
周令飛認為,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文化執法單位及電商平臺應重視文化名人權益保護,提高侵權成本、降低維權難度;另一方面,開發者應摒棄短期流量思維,真正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9日 12:44:44
- 2025年08月29日 09:30:42
- 2025年08月28日 13:20:05
- 2025年08月28日 09:25:04
- 2025年08月28日 07:00:51
- 2025年08月28日 06:25:15
- 2025年08月27日 16:47:29
- 2025年08月27日 09:36:06
- 2025年08月27日 09:22:35
- 2025年08月27日 08: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