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北京如何提升防御洪澇能力、構建韌性城市?
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杜燕 陳小雨)在北京1.6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萬多平方公里山區。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如何綜合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和韌性?在11日舉行的2025北京水務科技創新大會上,專家認為,韌性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城市洪澇防御的根本出路。
作為2025服貿會環境服務專題活動,2025北京水務科技創新大會以“科技賦能水務,創新服務生活”為主題,匯聚各界力量探討水務科技創新路徑。
科技賦能首都水安全保障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侯君舒指出,北京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研發投入強度連年超6%,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在水務領域,北京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推動治水模式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智能大壩、智慧水廠、數字孿生等項目落地見效,希望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超大城市水治理的現實生產力。
“興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國安邦之大事。”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談到首都水安全時指出,要強化科技賦能,加快構建安全、韌性、現代首都水網,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他提出六大舉措:一是構建流域防洪工程、雨水情監測預報、洪澇防御工作三大體系,科學布局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加快推進拒馬河張坊、永定河官廳山峽洪水控制工程等重點工程;二是完善節水制度,強化節水關鍵技術、重大裝備研發與推廣,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三是統籌首都多水源配置和調度,用足南水北調中線水源,開辟東線水源,打通西部應急通道,加強北部水源保護,構建多元化、抗風險、強韌性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四是持續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繼續大力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加強地下水水量水位雙控和“一區一策”的精細化治理,提升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五是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提升水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建設,深化北京特色模型應用;六是深化水利改革,健全投融資機制與監管模式,提升依法治水、科學管水水平。
生態治理視角看水源地保護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從生態系統層次解析水源地保護的核心邏輯。他談到,北京市水源地的森林覆蓋率雖已比較高,但林地水文調節功能有待提高,以取得更好收益。他建議,首先要做好符合水源地自然特征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土地利用規劃,并按照這個規劃做適當的調整,優化生態系統配置。在他看來,水源林地并不是越密越好,在缺水地區,是要有適當的密度,既能夠有很好的結構,同時還能夠保護好水,不多消耗水,這就是說要建立一個積水又保水的水源地。
他還認為,要改善林草植被組成與結構,將單層林改造為復層混交林,調控林分密度。要結合防洪工程,形成“生態+工程”協同治理體系,提升水源地水文調節功能,包括堤防措施、道路排水分水措施、梯田分排水措施,以及河道工程、林草植被建設和水源地城村廠礦等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理結果。
短臨預報是提升應急效率的關鍵
“當前,暴雨預報中,0-3小時的短臨預報可靠性較高,能預判淹沒區域、水深及影響范圍,從而針對性采取措施。”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倪廣恒談到如何應對頻發的極端暴雨天氣時表示,受天氣系統復雜性限制,目前中長期預報(如提前兩天或一周)不確定性較大,短期內難以突破。
他說,北京目前的常規工程措施可應對一般暴雨,但極端情況,像1小時降雨量達200毫米,則需綜合施策,包括優化水系調度以減少淹沒范圍和水深;完善避難信息發布機制,確保公眾及時避險,優先保障生命安全。
他強調,城市防洪需重點關注低洼地帶、地下空間及地鐵等生命線工程,這些區域易積水且可能引發二次災害。同時,暴雨中心存在遷移可能,比如城市建設改變地表條件,如植被減少、硬化增加,會導致降雨集中區域變化,規劃中需充分考慮這種不確定性,加強動態設防。
倪廣恒指出,中國智慧水利近年發展迅速,重點在于監測設備升級和水利大模型構建等,實現對水循環、水資源及水安全事件的高效模擬與管理。未來,需進一步整合多源數據與專業知識,提升智慧化水平。
提升城市防御洪澇能力、推動韌性城市建設
“為什么北方極端強降雨事件越來越多?”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分析其成因:一方面,全球變暖導致大氣水汽含量增加,極端降雨頻次上升;另一方面,中國季風氣候與地形特征加劇了降雨集中性。他認為,韌性城市的建設是城市洪澇防御的根本出路。目前,韌性城市建設、韌性理念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城市洪澇災害防御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韌性城市是指一個系統、一個社區能夠及時有效的抵御、吸收、適應和恢復洪澇災害影響的能力。張建云認為,要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超標應急”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確保生命線工程功能不喪失;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大型調蓄空間;要完善技術標準,解決標準偏低、不協調問題,提高規范化和標準化;要科學規劃,加強科技支撐,加快數字孿生流域的建設,提升洪澇過程仿真模擬能力,支撐洪水調度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
大會同期舉辦水務科技創新展區,集中呈現涉水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案,全面展示北京水務科技創新成果與示范應用。(完)

- 專題: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12日 16:44:41
- 2025年09月12日 16:06:31
- 2025年09月12日 16:04:33
- 2025年09月12日 15:52:50
- 2025年09月12日 15:04:06
- 2025年09月12日 15:01:41
- 2025年09月12日 07:42:51
- 2025年09月11日 17:20:47
- 2025年09月11日 15:30:16
- 2025年09月11日 14: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