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漆藝“潮”前走:煙臺手藝人讓漆器變身日常潮品
中新網煙臺10月30日電 題:古老漆藝“潮”前走:煙臺手藝人讓漆器變身日常潮品
作者 楊馥寧 王嬌妮
秋日里,用色彩絢麗的漆器裝點居室,或以別致的漆藝發飾搭配穿搭,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新選擇。在山東煙臺所城里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間漆器工坊,手藝人王亞琴將一件件漆器變成日常潮品。
取檀木為胎,先處理毛糙肌理,多層髹涂底漆;漆未干時,借助漆的黏性貼上螺鈿,隨后疊刷幾十層漆把螺鈿蓋住;待漆干透,用砂紙打磨,讓螺鈿與花紋慢慢顯形。王亞琴一邊為手中的發簪拋光,一邊介紹復雜的制作工序,而這類發簪從選材到成品,往往耗時數月。
“漆器不應只存在于博物館,它完全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王亞琴從事漆藝創作二十余年,在繼承父輩手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希望讓這門古老技藝“活”在當下。

她介紹,一件木胎漆器的制作需經過選胎、固胎、裱布等十多道核心工序,僅上漆就最少需要30至40遍,有的甚至需要80遍,極其考驗匠人的耐心與經驗。
“制作漆器,最關鍵的是懂漆。”王亞琴說,大漆防水、防腐蝕、耐高溫,制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把握好溫濕度,濕度太高容易起皺,濕度太低容易不干。
面對機器制作漆器的市場沖擊,王亞琴始終堅守手工制作。“手作的漆器有溫度,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漆器經反復髹涂,質感細膩且耐用。”她表示。

近年來,隨著國風潮流的興起,王亞琴設計制作的漆藝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她已推出漆藝發簪、手鐲、茶具、文房用品等30多種產品。“很多客人反饋,用我們的漆藝飾品搭配新中式服裝,既顯典雅,又凸顯個性,特別契合當下的審美趨勢。”王亞琴說。
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推出漆扇等體驗類項目,讓游客有機會親手接觸漆藝,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也讓漆藝文化進一步走進年輕群體的視野。
“只要人們愿意用、喜歡用,非遺就不會消失。”王亞琴表示,漆器的未來不在于束之高閣,而在于持續創造與時代共鳴的美學價值。(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31日 12:40:30
- 2025年10月31日 08:22:52
- 2025年10月30日 17:14:25
- 2025年10月30日 16:57:55
- 2025年10月30日 16:55:15
- 2025年10月30日 16:14:41
- 2025年10月30日 14:56:05
- 2025年10月30日 13:08:37
- 2025年10月30日 10:53:26
- 2025年10月30日 09:48:02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