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干凈,實則巨臟!公共廁所的這個東西,最好少碰
看似干凈,實則巨臟!公共廁所的這個東西,最好少碰(不是馬桶)
洗完手,你是習慣用干手機烘干,還是用擦手紙擦手?或者干脆是“甩手走人”?
有一種說法認為,公共衛生間里的干手機就像一個細菌培養機器,用它吹手,只會越吹越臟。這種說法其實不完全正確,但是有一定道理的。
假如你去的衛生間很臟卻又只有一個老式暖風干手機,還真的是“用了還不如不用”。
暖風干手機 VS 噴射式干手機
衛生間里常見的干手機有兩種類型:暖風干手機和噴射式干手機。
暖風干手機就是在路邊公共廁所里經常見到的那種從上往下吹風的干手機。暖風干手機吹出的風速一般不是很快(老式暖風干手機的風速可能只有不到30 米/秒),但是溫度會比較高,靠著這樣的風,把手上的水分蒸發掉。
另一類常見的干手機是噴射式干手機,使用方式是從上往下把手伸進干手機里,風從四面八方吹在手上。
它們主要不是靠暖風把手烘干,這類干手機主要是靠高速氣流把手上的水吹飛。
噴射式干手機的氣流的速度很夸張,可以超過 90 米/秒( 324 公里/小時)。這個風速比超強臺風中心的風速還要快(超強臺風的中心風速大概在 50 米/秒)。自然界中只有 F4 級以上的龍卷風才有這樣的風力(龍卷風最高等級為 F5 級)。
當然,有些噴射式干手機也會把風加熱,進一步提高烘干的速度。
那用這些干手機干手,真的會讓手上的細菌變得更多嗎?還真有可能。
2012 年發表在《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的一篇綜述就統計了過去相關研究,雖然對干手機和紙巾擦手孰優孰劣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認為,相比于干手機,紙巾在干手效率,去除細菌以及預防交叉感染上都有優勢。
除菌效果爭議大
對于紙巾和干手機減少細菌的效果,不同的研究結果差別非常大。
2020 年發表在《應用微生物學雜志》(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綜述,就匯總了 23 篇與此相關的研究。并且標注了這些研究對應的資金來源——來自于私人(企業)資金還是公共資金。
根據資金來源的不同,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很不一樣。
比如歐洲紙巾研討會上發布的報告,就認為使用紙巾擦手的效果是最好的,相比之下,使用暖風干手機和噴射式干手機,均會增加手上的細菌殘留。而某制造噴射式干手機的品牌資助的研究報告中則顯示,使用噴射式干手機的效果更好,實驗中,志愿者手上檢測出的細菌菌落數又比紙巾要少。
在這里,我們還是把焦點放在公共資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上。再加上日常使用場景的考慮,下面這項研究會更有代表性一些。
2018年,發表在《感染預防雜志》(Journal of Infection Prevention)上的研究使用的干手器是大學校園廁所里的干手器。
這些廁所的人流量比較大,衛生條件也不及微生物實驗室內的廁所。而且在實驗中,只是保證了這些干手器的正常運轉,并沒有對它們進行特別的消毒處理。
這項研究發現,使用紙巾擦手的情況下,手指尖、手掌里的細菌菌落數均有所下降。使用噴射式干手機,手指尖的細菌菌落數上升,但手掌上的細菌菌落數略有下降,不過這個下降程度并不顯著。如果使用的是暖風干手機,吹之后手指尖和手掌的菌落數反而上升了。是真正的“吹了還不如不吹”。
當然了,這項研究也提到,臟的其實并不是干手器本身。
當我們使用干手機的時候,干手機需要吸入周圍(也就是廁所中)的空氣,如果廁所中的空氣本身不干凈,干手機里又沒有相應的過濾裝置,它確實可能會將廁所里的細菌帶到你的濕手上。
比如,在暖風干手機下方的墻壁樣本上,可以檢測到比較多的微生物數量。這可能是它下方的潮濕環境能夠為細菌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在暖風干手機工作的時候,這些細菌就可能會被帶到手上。在噴射式干手機周圍,也會比紙巾盒周圍檢測出更多的細菌。
所以,這項研究給出的結論是,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考慮,紙巾比干手機更好。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在公共衛生間,如果有干手機和紙巾可選,也建議使用紙巾。
公共場所的洗手液也要謹慎使用
你絕對想不到,洗手液使用不當,它就可能悄悄“叛變”,變成細菌瘋狂滋生的培養皿。
首先,先認識下目前市售的洗手液,主要分三類:
第一類是常規洗手液,以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成分,通過泡沫帶走污垢和部分微生物,但不具備持續殺菌或抑菌功能;
第二類是特種洗手液,在常規洗手液基礎上添加了抑菌或抗菌成分,能有效抑制或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常見致病菌;
第三類就是免洗洗手液,在通過酒精等消毒成分清除手部致病菌的同時,溶劑會自動揮發,無需水洗即可完成手部清潔、抗菌或抑菌,不過,它對艱難梭菌、諾如病毒等抵抗力較強的病原體殺菌作用有限,不能完全替代“流動水+洗手液”的清洗方式。
對健康人群來說,日常生活場景中(如飯前便后、外出歸家),用常規洗手液配合流動水沖洗,即可達到衛生標準。若長期使用抑菌、抗菌型洗手液,可能破壞皮膚微生態,引發干燥、敏感等問題。在醫院、接觸公共設施(如公廁扶手、地鐵扶手)、照顧病人或疫情高發期等場景中,手部可能沾染致病菌,需要通過抑菌、抗菌型洗手液降低感染風險。
要提醒的是,洗手液若儲存不當或長期不更換,就可能變質,滋生細菌。我們可通過三個細節判斷是否洗手液是否變質:第一是“看”,觀察液體是否渾濁、分層、有絮狀物或沉淀;第二是“聞”,是否產生酸腐、霉味或異常刺鼻氣味;第三是“觸”,粘稠度是否異常,使用后皮膚是否出現發癢、刺痛等感覺。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停用。
通常,建議洗手液首選原裝瓶,用完即棄。若需分裝,務必定期清潔容器,長期不清洗加上潮濕環境,就很容易讓這罐洗手液成為病原菌繁殖的溫床。
洗手液如果被病原菌污染,使用后反而會沾染大量病原體,越洗越臟。此時,手部原有傷口者,接觸污染洗手液易引發局部感染、化膿、蜂窩組織炎。免疫力較弱人群則可能因污染洗手液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病原菌入侵導致更嚴重感染,如難治性肺炎或敗血癥。健康人雖不易發病,但手部帶菌后接觸口、鼻、眼,就有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風險。
我們建議,洗手首選“流動水+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不少于20秒,徹底沖洗干凈。備選方案是攜帶酒精含量60%至80%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濕巾,在無法接觸流動水時使用。要提醒的是,謹慎使用公共場所的洗手液、烘干機。有調查顯示,部分機場、公廁洗手液細菌超標達600倍,烘干機更可能將沖廁飛濺的細菌吹至全身。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上觀新聞
(“上海網絡辟謠”微信公眾號)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7日 15:05:08
- 2025年11月17日 14:04:06
- 2025年11月17日 14:03:12
- 2025年11月17日 11:47:05
- 2025年11月17日 11:25:29
- 2025年11月17日 08:54:06
- 2025年11月16日 19:09:00
- 2025年11月16日 17:15:28
- 2025年11月16日 14:00:22
- 2025年11月15日 20:02:4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