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中國薏米之鄉”點米成“金”
中新網福建寧化11月18日電 (雷露微)近日,在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禾口村薏米展示示范片里,一排排飽滿的薏米穗隨風搖曳,農戶們搶抓農時忙著采收,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作為“中國薏米之鄉”,寧化縣立足萬畝薏米種植基地,以品種改良強根基、技術革新降成本、全鏈延伸提價值,讓這顆小小的“金顆粒”從傳統農作物蛻變為帶動農民增收、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
“今年種的‘翠薏2號’長勢特別好,穗大粒滿,增產不少。”禾口村種植戶張堯青說。
為破解品種單一、產量偏低的難題,寧化縣種子技術站多年潛心攻關,成功選育出“翠薏1號”“翠薏2號”兩個優良品種,并在湖村、石壁等鄉鎮建立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推動農戶規模化種植。

數據顯示,今年寧化薏米示范片通過新品種選育與機械化種植示范,平均畝產突破320公斤,較傳統品種增產30%以上,畝均增收超900元。品種改良,成功打破長期以來的單產瓶頸,為農民增收注入強勁動力。

傳統薏米種植采用旱耕旱種模式,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為破解這一難題,寧化縣農技站歷經反復試驗攻關,成功摸索出薏米水耕水栽種植技術,通過開溝起壟、淺水灌溉、覆膜保溫等科學措施,實現“省工、節水、增產”三重突破。
如今,寧化縣已在淮土、石壁等鄉鎮推廣薏米水耕水栽技術千余畝,配套引進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實現從“人工種植”到“機械化作業”的轉型,既減輕了農戶勞動負擔,又提升了產業規模化水平,讓傳統薏米種植煥發新生機。
“這些薏米經過清洗、脫殼、烘干后,一部分直接銷售,一部分加工成薏米酒、薏米茶、薏米餅干,附加值能提升2到3倍!”在寧化縣金糯薏米專業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負責人王恒金指著琳瑯滿目的深加工產品介紹道。
近年來,寧化縣持續延伸薏米產業鏈條,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薏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開發薏米酒、薏米茶、薏米代餐粉等20余種深加工產品,產品遠銷廣東、浙江、上海等省市,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
2025年,寧化薏米示范基地畝產值達3500元,是水稻的2.3倍,帶動農戶人均增收4200元。眼下,寧化縣薏米·河龍貢米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正酣,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投產運營。項目建成后,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勁的產業動能。(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8日 15:00:45
- 2025年11月18日 14:35:51
- 2025年11月18日 14:11:55
- 2025年11月18日 13:49:48
- 2025年11月18日 13:49:24
- 2025年11月18日 13:34:37
- 2025年11月18日 11:43:52
- 2025年11月18日 11:32:07
- 2025年11月18日 10:36:16
- 2025年11月18日 10:03:2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