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評:學術騙子為何能如此堂而皇之?
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袁秀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發布情況通報稱,該校教師郭某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按規定解除與郭某的聘用協議,并對其團隊師生進行了妥善安排。同時,學校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案件正在偵辦過程中。
通報還稱,學校已深刻認識到在郭某引進過程中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的問題,將依法依規嚴肅問責,并舉一反三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此前,有媒體報道,曾任江蘇科技大學首席科學家的郭某,其公開簡歷多處與事實不符,比如曾是高考狀元,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等。“首席科學家”如此名不副實,不少網友評價,“小說都不敢這么寫”。
學術不端者為何能如此堂而皇之?一方面正如上述通報所說,暴露出材料審核把關和人才引進機制上的明顯短板。稍微檢索一下就能發現的漏洞竟能瞞這么久,是郭某的簡歷太“耀眼”還是審核略“敷衍”?高校引進人才心切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在該認真的時候浮躁。人才引進,首先要確保引進的是人才。
同時,這一鬧劇也引起我們更多思考:學術圈的“方鴻漸”為何總是有市場?近年來,從“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到“某高校花高價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學術圈的注水頭銜頻頻引發爭議。根據公開消息,在2024年“洋院士”風波后,今年5月,郭某還當選了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有專家分析,這些頭銜之所以在國內有市場,是因為它們不只是學術榮譽,還跟利益掛鉤,能夠參與資源分配,“利益太大了,就會導致有人愿意花費資源去謀求,有人也會愿意被資源收買”。當“頭銜”被神化,當“帽子”成為選才識人的重要標準,自然給了別有用心者可乘之機。
讓投機者不敢堂而皇之,需在引進流程、日常教學和科研管理中加強考察和監督,杜絕給投機者捧場站臺,更不能向其傾斜資源。更重要的是,治理學術不端不能靠一次性的“清理”,而要通過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破除“唯帽子論”“唯論文論”“唯職稱論”,剎住浮躁浮夸之風,鏟除利益滋生土壤。讓學術回歸學術,讓教育保持純粹。(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9日 19:53:58
- 2025年11月19日 19:11:06
- 2025年11月19日 15:03:02
- 2025年11月19日 14:33:54
- 2025年11月19日 13:19:43
- 2025年11月19日 11:05:03
- 2025年11月19日 11:02:47
- 2025年11月18日 19:47:56
- 2025年11月18日 19:47:22
- 2025年11月18日 15:00:45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