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漫漫”到“一瞬間”:從跨省就醫看長三角民生一體化新圖景
周金峰老師又一次坐上了開往上海的高鐵。
這位來自江蘇睢寧縣的中學教師,因定期需要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復診,曾對這段300多公里的路程充滿焦慮。
“過去報銷單是壓在心頭的山。”他回憶道,每次就醫后都要整理厚厚一沓票據,往返奔波于兩地醫保部門之間,“等待報銷的那幾個月,心里總是沉甸甸的。”
如今,這種壓力已化為指尖的輕盈。在上海九院完成治療后,周老師只需在結算窗口刷一下社保卡,系統便自動完成醫保報銷。“就像在本地看病一樣方便。”他說,這張薄薄的結算單,如今成了“口袋里的云”。

從“路漫漫”到“一瞬間”的變化,是長三角地區醫保系統歷經多年耕耘結出的碩果。2018年9月28日,該地區啟動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開啟了破除醫保壁壘的破冰之旅。
跨省就醫直接結算改革,不只是流程的簡化,更是體制機制的“破”與“立”。
試點初期,異地就醫結算曾面臨政策差異、系統不兼容、數據不共享等多重障礙。每個地區的醫保目錄、報銷比例、結算方式都不盡相同,阻隔了醫療資源、自由流動。
改革從打破數據壁壘開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協同作戰,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了醫保數據互聯互通。如今,當一位安徽患者在江蘇的醫院刷卡結算時,系統會在瞬間完成患者身份驗證、待遇算法轉換、基金清算對賬等復雜流程。
這種便利正向更廣泛領域延伸。
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病種從最初的幾個擴增至10個,覆蓋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放化療等常見病種,更多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從中受益。長三角地區社區(鄉鎮)衛生服務中心以上醫院已全部實現跨省異地直接結算,醫保個人賬戶跨省“家庭共濟”也在加快升級,醫療保障的網絡正越織越密、越鋪越廣。
與此同時,政策協同的顆粒度不斷變細。今年9月,三省一市醫保部門聯合制定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規范》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對服務流程、辦理時限、業務協同等關鍵要素進行統一規范,讓異地就醫待遇真正實現無地域限制。
截至目前,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超過4600萬人次,僅江蘇一省就開通直接結算醫藥機構超過45500家,昔日的“跑腿墊資”已成為歷史,無數個周金峰老師這樣的普通家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當結算壁壘被打破,醫療資源跨域流動也更加順暢。“家門口看名醫”正從愿景變為現實。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梅,每周都會抽出一天時間,趕到安徽滁州來安縣第二人民醫院接診。這條跨省出診路,她已經持續走了一年多。
“過去是患者追著專家跑,現在是專家主動下沉。”劉梅說,來安縣患者由此免去了往返南京的奔波。
僅2024年,像劉梅這樣的長三角三甲醫院專家到來安縣接診就超過600人次,接診患者4700余人次,指導開展四類手術90余臺。
從最初的專家坐診,到現在的檢查結果互認、聯合診室建設、遠程會診覆蓋,醫療資源跨區域流動正在成為常態。
這背后,是一場旨在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的系統性改革。
“長三角區域要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7年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發展改革部門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銜接、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拓展“一網通辦”范圍等舉措,助力長三角地區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在醫療、養老等諸多領域加速實現“同城待遇”,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
周金峰老師的結算單,記錄的不僅是一次醫療費用的結清,更是這場改革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切實改變。而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更多民生期盼將照進現實。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6日 12:59:31
- 2025年11月05日 14:52:40
- 2025年11月04日 10:31:50
- 2025年11月01日 15:09:28
- 2025年11月01日 15:05:28
- 2025年10月31日 17:26:35
- 2025年10月31日 16:07:06
- 2025年10月31日 16:01:15
- 2025年10月31日 15:52:44
- 2025年10月31日 15:49:5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