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玉盤》 如何唱出中華民族記憶共鳴
“玉盤玉盤,你為何懸于屋頂上;玉盤玉盤,你為何白白送銀光……”悠遠清亮的童聲在舞臺上回蕩,燈光灑落,孩子們仰起的臉龐被一輪“玉盤”映亮。從大涼山到成都,從山村到城市,葫蘆童聲與大涼山果果合唱團共同唱響的《玉盤》,近日獲得第十八屆文華獎(文化節目獎)。

自亮相春晚舞臺以來,《玉盤》以恢宏的氣勢與純凈的童聲打動無數觀眾。這首以“問月”為主題的歌曲,如何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玉盤》制作人、民盟成都市武侯區基層委員會文創支部副主委、葫蘆童聲少兒原創音樂廠牌創始人楊檸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這輪“圓月”背后的故事。
在楊檸豪和創作團隊成員的設想中,這首歌是一段從遠古傳遞到當下的民族史詩。“最初的版本由非常原生態的人聲引入,我們想把所有人帶回到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曠野中,去聆聽古人對月亮的叩問與求索。”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這種共鳴,楊檸豪和團隊邀請了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孩子,與漢族孩子一同演繹。“我們不想讓這首歌局限于某一種民族的表達,而是希望無論身處何地、來自何方,都能在歌聲中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根與魂。”他說。
在彝族孩子心中,月亮是最質樸的陪伴。夜色下,他們沿著山路回家,朗月如燈,照亮前路,也照亮心靈,“他們常說,明月照著自己,就像一個伙伴。”楊檸豪覺得,這種純粹、真實的情感,能為歌曲注入天然的生命力。
“漢族孩子的聲音干凈、準確,而大涼山孩子的聲音,有種赤腳踩在土地上,對著月亮歌唱的質感。這樣的融合讓歌曲有了更寬廣的情感表達。”楊檸豪說。
從問月“為何懸于屋頂”,到“天宮是否有答案”,歌詞充滿了時代的延伸感,也映照著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楊檸豪介紹:“我們選擇用口弦——這種古老又現代的彝族民族樂器,它的聲音像電子音樂,能讓‘古’與‘今’‘民族’與‘科技’在一首歌中對話,把民族的記憶與時代的節奏融為一體。”
《玉盤》擁有獨特的氣勢,孩子們唱起來投入、眼神明亮。“他們覺得自己唱的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而是一種精神。那種勁兒是從心里往外涌出來的。”演出后,有孩子對楊檸豪說,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宇航員,飛向月球時能想起小時候唱過的這首歌。他想,“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去追逐月亮,但他們會在歌聲中生出更大的理想。”(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4日 20:51:21
- 2025年11月14日 15:05:17
- 2025年11月14日 14:19:40
- 2025年11月14日 10:53:29
- 2025年11月14日 10:09:28
- 2025年11月13日 15:23:29
- 2025年11月13日 10:47:11
- 2025年11月12日 17:37:01
- 2025年11月12日 14:19:01
- 2025年11月12日 13:29:3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