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芯屏汽合”構筑產業新高地
2025年即將收官,中國經濟展現了在不穩定不確定環境下的強大韌性。
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27座萬億城市三季度經濟數據也于近期全部出爐。
翻看萬億城市三季報,亮點頗多。
其中,合肥前三季度GDP為10252.4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在萬億城市中排名第三。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更高達15.2%,這一增速在萬億城市中排名第一,比許多重點城市高出近一倍,更創下合肥自身近44個月的新高。

作為近些年最耀眼的黑馬,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么又是合肥?
對城市來說,產業競爭,向來是不進則退。
2008年投資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第六代液晶面板生產線;2016年引進長鑫存儲,布局半導體產業;2020年“押注”蔚來汽車,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
如今,這套被概括為“芯屏汽合”的產業組合拳,已經成為合肥工業狂飆的核心密碼。
2024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5.8%,較2015年提升24.8個百分點。
從2025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迅猛增長的絕對主力。
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46.6%,汽車制造業增長10.4%,兩大行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80.7%。
此外,主要產品產量也快速增長,鋰離子電池增長54.5%,半導體分立器件增長52.2%,充電樁增長40.7%。
細看這份成績單,合肥的工業持續突圍,兩項規律和經驗尤為關鍵。
一是產業空間重構的聚變效應。
“芯屏汽合”不是孤立產業,而是互相賦能的生態圈。新能源汽車需要芯片和屏幕,芯片制造需要高端裝備。
在合肥經開區,這種產業閉環正在物理空間上密集發生。隨著比亞迪二期、大眾安徽等項目的產能釋放,合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仍在擴大。
二是創新投入的聚焦策略。
2024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555.4億元、增長9.7%,研發投入強度4.11%、高于全國(2.69%)1.42個百分點。更關鍵的是通過“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機制,將資金集中投向產學研協同項目。
中科大先研院、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實驗室里,正在量產最稀缺的要素:既懂理論又能解決產線問題的工程師。
新興產業決定城市未來,同樣也決定著區域發展格局。過去,合肥主要是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而今創新正在從投入變量轉化為產出常量。
對于未來賽道,合肥也在積極謀劃。
如,在量子科技領域,合肥已培育集聚91家量子科技企業,擁有24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數量超2000件,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居安當思危,合肥也不是沒有隱憂。
外部環境風云變幻。全球產業鏈重構、技術壁壘高筑,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戰略性產業形成持續壓力。
區域競爭日趨白熱化。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前有標兵加速領跑,后有追兵步步緊逼。
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制造業整體仍處價值鏈中端,“卡脖子”技術攻關、品牌培育仍是長期課題。
當然,在各地爭相布局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合肥的產業培育模式提供了寶貴啟示:政府的產業引導必須建立在市場規律基礎上,招商引資要與產業培育相結合,短期政績要讓位于長期發展。
合肥工業增速15.2%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對產業發展的深刻理解與長期堅守。這座曾經的“小透明”城市,產業發展未來還將會發生怎樣的蝶變,值得關注。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4日 15:22:16
- 2025年11月14日 10:59:27
- 2025年11月13日 10:18:19
- 2025年11月13日 10:06:15
- 2025年11月13日 10:05:49
- 2025年11月13日 09:37:41
- 2025年11月13日 09:31:30
- 2025年11月13日 09:31:04
- 2025年11月13日 05:19:16
- 2025年11月11日 15:21:4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