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兩會訪談)高永文:大灣區醫療融合重在拉近“醫療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

(兩會訪談)高永文:大灣區醫療融合重在拉近“醫療文化”

2024年03月01日 21: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香港3月1日電 題:高永文:大灣區醫療融合重在拉近“醫療文化”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在高永文位于香港佐敦的診所里,掛著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百歲生日那天為其揮墨的“仁心”二字。這位骨科醫生在任香港特區政府問責官員時民望頗高,退任后除繼續以懸壺濟世之心診治病人,也不余遺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

  “推進大灣區醫療融合,除了方便病人和醫生跨境,更重要的是在醫療文化方面的融合。”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高永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明言,兩地醫護在同一工作平臺共事方能實現有意義的深度交流,這也是最快拉近兩地醫療文化的方法。

2月27日,全國政協常委高永文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對于兩地醫療文化的不同,高永文深有感觸。2005年,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相關政策帶動下,高永文帶領十多名醫生每周輪流去廣東祈福醫院診病。“感受很特別。”他憶述,內地使用中文病歷,藥品名稱和用法與港有異,診病步驟也不盡相同。

  為順暢工作,醫院當時培訓懂英文的護理人員,配合香港來的醫生。“有些解剖的中文名詞我未必知道,中文輸入我也不會。”高永文說,正是這些細節經歷讓他明白,開會或學術交流不夠,在崗位上方能互相在實踐層面有交流。

  “所以我提倡把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容量倍增。”據公布,截至去年10月底,首批來自廣東的約10名醫生、70名護士已通過上述計劃在香港公立醫院開展不同形式的交流。高永文說,內地醫護人手并非很多,但因規模差異,來一點對香港而言也算多,相信可較大程度緩解香港醫護人手緊張。

  兩地患者的就醫習慣和醫療選擇的價值觀念也有差異。“內地患者比較容易接受手術,很少質疑醫生。”高永文洞察到,推動兩地醫者認識各自醫療體系運作方式和了解不同的醫療文化,推動雙向人才交流,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

2月27日,全國政協常委高永文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當年首次在內地執業,高永文使用的是3年的短期行醫許可證。隨著CEPA相關政策的更新,他在2010年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資格證書,此證沒有期限限制。他從抽屜拿出內文已有些泛黃的證件,上面的編號非常靠前。“我至少是最早的幾位之一。”高永文指著證件對記者笑說。

  由高永文擔任榮譽會長的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正協助百余位香港醫生申請內地短期或永久執業證。

  “我希望能鋪橋搭路,進一步把相關人員和我們的醫療集團帶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鑒于內地對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以及自閉癥等特殊教育服務需求漸大,高永文建議放寬相關人員,以及更多具有專科資質、已累積足夠經驗香港醫生的內地準入門檻。

  在高永文眼中,“港式醫療”的特點在于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文化、遵照醫學文獻最新進展和標準的循證醫學,以及重視質量保證和風險管理等。他認為,現代醫療應提供詳盡專業意見,讓病人自己選擇治療方法,除非病人本身認知能力有限。

  “大灣區醫療融合的最終愿景就是,病人在區內主要城市看病,應該感覺上沒什么分別。”高永文說。(完)

【編輯:于曉】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