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西藏寄宿制六十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
從拉薩河谷到羌塘草原,一座座寄宿制學校的燈光,在高原夜空里悄然連成一條溫暖的光帶。60年前,這條光帶尚未出現;60年后,它已成為西藏現代化最溫暖的注腳。值此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我們回望寄宿教育的來路,也借此看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怎樣在一間間宿舍、一堂堂課里悄悄生根,見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的生動實踐。
歷程:從帳篷小學到標準化寄宿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以上,廣大農奴子女被剝奪了受教育權利。牧區孩子只能跟隨牛羊游走,寺院、私塾和官學以“僧侶即教師,經文即課本”形式存在,卻與普通牧民無緣。
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后,西藏工委提出“民辦為主,公辦為輔”方針,拉薩、日喀則等地率先試辦寄宿班,配發棉被、糌粑,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1961年,班戈縣普保鄉建起第一所“帳篷學校”,一頂帳篷、一名教師、14名學生,成為牧區寄宿教育的起點。到1966年,全區公辦小學82所、民辦小學1953所,適齡兒童入學率由民主改革前的約1%提高到30%左右。
1985年,西藏在全國率先對義務教育階段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寄宿學校數量從不足百所增至2000年的約200所,初步形成覆蓋農牧區的辦學網絡。1999年,全區實現“鄉鄉有小學、縣縣有中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3.4%。2011年,西藏完成“兩基”攻堅,寄宿制學校增至680余所,所有縣(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2024年自治區統計公報顯示,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9.98%,義務教育鞏固率96.94%,寄宿生占義務教育在校生比例超過60%,農牧民子女在寄宿學校就讀比例超過80%。
一條清晰的軌跡由此呈現:先解決“有學上”,再追求“上好學”。從帳篷里的14名學生到雪域高原的680余所寄宿學校,西藏用六十年時間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了每一頂牧帳,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進了最偏遠牧童的成長過程。
校園:共學共宿中的“三交”日常
近年來,隨著組團教育援藏的發展,西藏基礎教育得到了質的提升,師生們在共學共宿的點滴日常生活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年7月起,新一批北京“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扎根高原。在北京援藏指揮部、北京市教委和拉薩市教育局統籌下,他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德樹人為核心,推動援藏模式由“組團”走向“融合”,為京藏師生搭建共學共育新平臺,傳授首都經驗,攜手當地教師助力西藏教育現代化。2023年8月,“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創新推出“京藏同心 見字如面”主題書信往來活動。這項活動宛如一條紐帶連接起京藏兩地學生的心。目前,已有近51所北京大中小學熱情參與,3000余對京藏師生結為親密筆友。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雛鷹班、翱翔班研學團赴京游學時,與筆友們線下相聚,他們互送祝福、互贈禮物,純真的友誼在彼此心間深深扎根。拉薩市實驗小學的孩子們,不僅通過書信與首都伙伴交流,在傳統節日時,還會與筆友線上相見。他們一起共讀書信、共度佳節。實踐證明,通過系列活動,不僅幫助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更增強了“五個認同”,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湖南省則從2000年起率先提出“援藏先援教”,一批批湖南教育援藏干部人才先后赴藏,為山南教育事業傾注心血。2025年1月,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舉辦的“湘遇山南·格桑花開”湘藏青少年2025年冬令營落幕,來自西藏山南市第三小學的藏族小學生依依不舍。8天7晚的時間里,山南學子們不僅參加了“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近距離聆聽了偉人故事,還參觀了岳麓書院、湖南博物院、橘子洲頭等景點,走進了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及三一集團長沙產業園、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業,感受湖南文化的蓬勃活力和智能制造的強大魅力。2025年6月的一個清晨,伴隨清脆的上課鈴聲響起,山南市三小多媒體教室內,幾十名藏族學生端坐一堂,與遠在3000多公里外的長沙市芙蓉區東風小學學生,同上一門科學實驗“空中課堂”。在山南三小的學生宿舍,藏族、漢族、回族學生交叉入住,床位號、班主任電話、家長微信二維碼一目了然,學生在日常起居中自然實現“交往交流交融”。食堂的“三味菜譜”同樣有據可查:周一糌粑配酥油茶,周三牛肉包子,周五新疆抓飯。菜單由后勤處根據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學生營養指南”制定,并在校內公示欄向家長公開,確保孩子們在共享三餐的同時共享文化味道。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西藏寄宿學校提倡“陽光教育”、“快樂教育”,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學校采用藏漢雙語教學,還設有英語和其他現代通識教育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同時,所有學校都安排了民族傳統文化興趣課程,包括藏文書法、傳統體育、民族藝術等,還把課間操統一安排為帶有健身功能的藏族舞蹈。在生活管理上,學校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注重學生營養均衡,專門制作糌粑、酥油茶、藏面等藏族特色美食。北京援藏的拉薩市實驗小學校長認為,陽光教育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家國情懷的、快樂自信的陽光少年。隨著我國的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西藏與其他地區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頻繁,而且也開始與國外合作。如何培養出有眼界的孩子們?在北京援藏資金的支持下,給孩子們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走出去開闊眼界。因為眼界決定高度,高度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2023年問卷顯示,不同民族的寄宿生平均每天共同生活、學習10多個小時,92.4%的學生能用普通話日常交流。課堂里,國家統編教材與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讀本并用;校園外,學校每學期組織“家長開放日”,2024年5月,那曲牧區家長乘坐教育局安排的免費大巴到校,看到孩子領著同學跳牧區鍋莊,連說“放心”。混班、混宿、混餐,把“交往、交流、交融”濃縮為一天四頓飯、一夜好睡眠,也在一張小小住宿表里寫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日常注腳。
鑄牢:制度背后的共同體意識
六十年櫛風沐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各族群眾受教育權利得到制度保障,西藏教育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今天的寄宿制學校,正是這一制度結出的果實:396所示范校、399個示范班把“愛我中華”主題實踐寫進課程表,成為落實民族區域自治的鮮活場景。
面對高海拔師資流動難題,自治區依托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自主管理權,主動對接北京、上海、江蘇“組團式”援藏,三年累計迎來進藏教師3200余人次;同時啟動“銀齡講學計劃”,返聘退休教師300余名,讓“自治權+國家支持”在高原課堂交匯成網。制度、情感、文化三條線,在自治框架內交織成可感可及的溫度。
六十年一甲子,雪域高原換了人間。孩子們在操場上一同升旗,一同唱國歌,在食堂分享同一壺酥油茶。寄宿制學校用看得見的食宿、摸得著的陪伴、聽得懂的語言,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進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歷程。站在新的起點,這條由制度播撒、國家托舉、各族師生共同點亮的光帶,將繼續延伸,照向更加遼闊的現代化未來。
(梁俊艷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


- 專題: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15:49:43
- 2025年08月27日 12:19:22
- 2025年08月27日 00:28:34
- 2025年08月26日 17:19:32
- 2025年08月26日 11:17:41
- 2025年08月26日 11:00:53
- 2025年08月26日 07:31:55
- 2025年08月26日 05:22:43
- 2025年08月25日 20:00:28
- 2025年08月25日 18: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