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戰,基層干部怎么干?
2025年,“十四五”規劃進入決戰決勝的收官階段。高質量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為“十五五”時期發展筑牢根基,已成為各地工作的核心要務。
在這關鍵節點,基層干部作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執行者、群眾利益的一線守護者,正以實干為要、敢干破局、巧干增效的擔當作為,全力沖刺“十四五”收官之戰,在廣袤基層書寫著新時代的奮斗篇章。
聚焦目標,實干為要
“十四五”收官之年,廣大基層干部圍繞中央決策部署,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將各項工作干在實處。
為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山東黃河兩岸生態廊道建設一線,基層干部用汗水描繪著“聚焦目標,實干為要”的生動圖景。
山東濱州鄒平黃河河務局管轄近22公里蜿蜒堤防,每年5萬余平方米草皮需更新養護。面對水難存、肥易失、草木難活的“生態考題”,鄒平黃河河務局工管科科長李慶,3年前便踏上尋找“黃河綠甲”之路。從選種到試種、再到推廣試驗田,李慶帶領團隊在多地走訪,頂著酷暑蹲守大堤。俯身、丈量、比對……憑著這股豁出去的拼勁,他們取得了單日最高植草8000平方米、成活率95%以上的驕人成績。
如今,試驗田內培育的3萬平方米優質草皮,已能完全覆蓋鄒平黃河工程轄區所需。“外購草皮每平方米需13元,自培能省一半。”李慶指著蔥郁的黃河防洪工程自豪地說。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基層干部工作成效直接關系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西交通巷社區總人數8250人,60歲以上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15%,老年人中有一部分是留守、獨居老人。為此,社區專門成立多個服務隊,吸納第三方機構配合社區開展活動,針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法律、家政及日常生活需求開展服務。
河北省三河市甜城社區以黨建為引領,搭建“公益大集”平臺,推動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過去一年,社區聯合120余家小微商戶和多家單位,舉辦12場“公益大集”,為居民提供義診、法律咨詢、政策宣講等多樣服務,累計服務數萬人次,解決居民訴求65件。
西交通巷社區黨委書記陳瑞、甜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欒蘭等基層社區干部表示,面對新時代新需求,他們將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推動社區治理創新,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傾聽呼聲,敢干破局
“群眾的呼聲就是工作的沖鋒號。”多地基層干部以“敢啃硬骨頭”的魄力,將敢干落到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上,用擔當回應群眾期待。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是全國畜牧百強縣,全縣肉牛年出欄28萬頭,年屠宰能力達120萬頭,位列全國縣級首位。南街村是陽信縣養牛單體大村,最高峰養牛4萬余頭。牛產業雖鼓了村民錢袋,卻讓村莊陷入糞污包圍,每到盛夏時節,不僅僅是南街村,連鄰村都得緊閉門窗。
2021年初,南街村黨支部書記張萬貴踩著滿地泥濘鉆進張國棟低矮的牛棚,濃烈的氨氣味嗆得他眼眶發紅。“牛糞咋處置?”“人畜混居怎么熬?”“這牛還能長久養嗎?”帶著直叩人心的“三問”,他與村“兩委”干部走訪600余戶村民。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村民的訴求:“再這么下去,養牛的路子就窄了”“不能只顧產業不顧環境”……
帶著村民的囑托,張萬貴奔走鎮政府、召喚在外能人、匯集村中智慧,并帶隊奔赴寧夏、泰安、菏澤等多地“取經”。2021年秋天,當兩座畜禽糞污收儲池在村頭建起時,他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這可是咱村的‘轉型地標’!”
收儲罐解決了糞污去向,張萬貴卻盯住更難的棋——建標準化養殖小區。聽說要遷牛出村,老養殖戶們炸了鍋:“離了院子咋照看?”“搬遷損失誰兜底?”張萬貴帶著小板凳坐到養殖戶院里,掰著指頭算賬:“家里最多養20頭,小區能養上百頭”“單打獨斗扛不住市場波動”……在張萬貴的勸說下,村里的養殖戶開始響應,入駐新建成的標準化養殖小區。
半月談記者在南街村西頭看到,一排排藍頂牛舍內,牛兒悠閑地甩著尾巴,脖頸銅鈴叮當作響。養殖戶張虎正揮著水管沖洗地面,水流裹著草屑匯入排污溝,空氣里飄散著青貯飼料的微酸氣息——這個潔凈有序的標準化養殖小區已徹底告別昔日彌漫的刺鼻氣味。“當初嫌搬地方麻煩,現在肉牛的一體化管理不僅增了收入,還美了環境。”張萬貴笑著說。
陽光穿過標準化養殖小區的通風窗灑向墊料上干燥的稻殼,遠處收儲罐正將牛糞轉化為沼氣發電。如今,這個曾困在糞污里的村莊,蹚出了綠色發展新路。
住房問題是許多家庭的頭等大事。在河北省景縣,拿到百福嘉苑新房的鑰匙時,業主老張數度哽咽。這個曾讓當地411戶家庭揪心的爛尾樓項目,在“保交房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的介入下重獲新生。
領導小組成員、景縣住建局局長劉偉說:“我們將全縣7個項目的30棟樓812套房屋作為保交房攻堅戰項目,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實行‘一個項目、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每周進行調度,梳理匯總工作進展。”
據劉偉介紹,當地組織紀委監委、公安、檢察院、稅務等部門對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約談,督促其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施工進度。對資金短缺的項目,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協調金融機構提供貸款融資。目前,812套房屋已全部交付。
為讓基層干部放下包袱闖新路,河北省武邑縣出臺激發全縣干事創業活力的55條措施,倡導“敢干不蠻干”,制定“創新容錯清單”。目前全縣200多名“能人支書”中,人人都帶領村民搞起特色產業創新項目,群眾年均增收上千元。
武邑縣賈史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曉泉獨創“試種風險村集體兜底”模式,委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油菜花種植,畝產大幅提升。如今在李曉泉的帶領下,賈史莊村辦起3萬多人參與的油菜花節,村民收入得到提升。
創新方法,巧干提效
開拓思維、善于創新,基層干部用巧干找準基層工作發力的關鍵,為群眾提供精準、精細的服務。
如今,技術創新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提升治理效能的“巧勁”。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整合網民留言臺、12345熱線等四類渠道,打造全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一地通辦”。
“整合資源、一地通辦,核心就是讓數據多跑路、跑快路,群眾少跑腿、不跑腿。對在中心上傳的問題,我們的要求是‘接訴即辦’,簡單問題當日解決,復雜問題3日內給出方案,用速度體現擔當,用效率回應關切。”中心負責人畢麗麗道出工作準則。
去年,中心高效辦結群眾訴求1.86萬件,辦結率達98.99%。同步開通的“智慧冀州”App和24小時熱線,全年處置噪音擾民、管道漏水等群眾身邊事1.9萬余件。
前不久,家住城區的王如女士就體驗了一次高效服務:“樓道里的網線亂成一團麻,安全隱患大。我在小程序上傳照片,當天工作人員上門查看問題,第二天一早就整理好了。”
河北省肅寧縣面向人民群眾設立“萬事通辦平臺”,集咨詢投訴服務熱線和動態分析研判于一體,覆蓋全縣9個鄉鎮、9個社區、253個行政村和全縣所有職能部門,群眾訴求直達各個領域,實現一條熱線貫穿。
在青海省西寧市,為讓老百姓的事有人管,有人辦,當地基于“12345”便民熱線平臺,打造“一號響應、多網融合;一單到底、全市聯動”的“有訴必應馬上辦”訴求響應機制,提升基層工作效能,以解決一個訴求帶動解決一類問題,最終形成順暢的社會治理機制。
原標題:《“十四五”收官戰,基層干部這樣干》
半月談記者:高天 張碩 張子琪
(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 專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8日 17:45:16
- 2025年08月28日 16:19:33
- 2025年08月28日 15:55:51
- 2025年08月28日 13:53:01
- 2025年08月28日 11:54:32
- 2025年08月28日 07:55:50
- 2025年08月28日 07:33:27
- 2025年08月27日 15:49:43
- 2025年08月27日 12:19:22
- 2025年08月27日 0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