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北京這三條路,為何以抗日名將的名字命名?
中新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北京這三條路,為何以抗日名將的名字命名?
作者 李百加
秋雨初歇,北京暑熱漸消。位于東城區的張自忠路車流不息,這是二環內東西向的一段重要道路。西行數公里,南北向的趙登禹路商鋪林立。此路往南不遠,還有佟麟閣路。臺灣建筑設計師周士甯工作之余會到這幾條路走走,既是享受年輕人青睞的City Walk(城市漫步),也循著路名與街景觸摸先輩抗戰歲月。
三條道路的名字,取自三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國將領。以張自忠為例,他曾以絕筆明志:“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1940年5月棗宜會戰,他親赴前線,被炮彈炸傷仍堅持指揮,壯烈犧牲。毛澤東為他題寫挽詞“盡忠報國”。

這些保留在路名中的抗戰印記,對長期關注城市空間與歷史記憶關聯的周士甯來說并不陌生。
“北京街巷數千條,以現代人物命名的道路屈指可數。”在他看來,歷經城市變遷,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保留英烈之名,既延續街巷歷史文脈,更讓紀念悄然融入市民日常,“人們經過時,會自然回憶英雄故事。這種無意識的紀念更具影響力。”
“三位將軍均出自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參加過1933年長城抗戰。”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肖如平梳理史料指出,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當時率部在喜峰口、羅文峪重創日軍。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佟麟閣、趙登禹奉命負責指揮南苑守軍,先后犧牲,是七七事變后最早殉國的中國高級將領,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抗戰勝利后,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率先提議以英烈之名命名道路。1947年3月,這三條承載特殊意義的道路名稱正式啟用。新中國成立后,三位將軍先后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名也繼續沿用。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不分黨派、階級,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涌現出一批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體。”肖如平說,武漢有陳懷民路、郝夢齡路,上海有安瀾路、晉元路,山西有左權縣,吉林有靖宇縣,均以在抗戰中犧牲的先輩為名,旨在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也是為激勵后人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年初以來,張自忠之孫張慶成多次受邀講述祖輩的光榮故事。“只要來北京,我幾乎都會去這三條路走走看看。”走在街道上,張慶成時常回想那場無數國人獻出生命的反侵略戰爭,犧牲者中除了有姓名的將領,還有更多沒留下名字的士兵,“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份對英烈的緬懷也跨越海峽,成為兩岸共同記憶。張慶成說,臺灣桃園市中壢區有紀念張自忠的“自忠街”,嘉義縣阿里山一處景觀與張自忠殉國地相似,被命名為“自忠”,“用路、用景觀紀念同一位英雄,反映對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記憶的共同珍視。”
80年后的今天,延續與傳承是不變的主題。周士甯自小聽長輩講述抗戰史,如今,他也把這些故事慢慢講給兒子聽。他說,“道路一直在,英烈的精神一直在,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永遠不該被割裂。”(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8日 21:07:47
- 2025年08月28日 17:45:16
- 2025年08月28日 16:19:33
- 2025年08月28日 15:55:51
- 2025年08月28日 13:53:01
- 2025年08月28日 11:54:32
- 2025年08月28日 07:55:50
- 2025年08月28日 07:33:27
- 2025年08月27日 15:49:43
- 2025年08月27日 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