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噎神器”能否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
熱門款銷量超7萬件!“急救視頻”引發網友爭論
“防噎神器”能否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
孩子吃飯時不小心噎到了,關鍵時刻拿出“海姆立克急救儀”,按一下按鈕,就能將異物吸出,整個過程也就幾秒鐘……不少家長看了這樣的短視頻后“種草”了同款神器。
此類“防噎神器”真能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嗎?10月21日,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發現多款“急救儀”正在售賣,熱門款銷量甚至超過7萬件。部分家長抱著“以防萬一”的心態下單,也有人使用后覺得它是“智商稅”。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商家打著“醫院同款”“三甲醫研”的旗號宣傳,產品卻沒有獲得醫療器械相關認證。
“救命神器”還是“智商稅”? 海姆立克急救儀引爭議
“咳咳咳咳……”監控畫面里,一家人正圍坐著吃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突然被噎住,咳個不停。很快,孩子的臉就憋得通紅。孩子爸爸立刻起身,想做海姆立克急救,可一慌神,動作要領全忘了。這時媽媽突然想起家里有海姆立克急救儀,趕緊找出來,把面罩罩住孩子的口鼻,按下按鈕,一塊碎骨頭就被吸了出來,全程只用了幾秒鐘……
“一直擔心孩子吃飯不老實會噎著,沒想到今天真遇上了……”最近,短視頻平臺上總能刷到類似的視頻,孩子吃東西噎住,最后靠“海姆立克急救儀”化險為夷。視頻結尾不忘展示一下該款“神器”的詳細使用方法,有些還直接掛出了產品購買鏈接。
有網友質疑:“這東西真的有用嗎?”更多留言表示,“演的,上兩個視頻剛刷到,也是這家人,也卡住了……怎么就你家的孩子天天被卡?”“沒有海姆立克有效,建議下架,不要害人!海姆立克是利用肺部剩余空氣進行強壓壓出來的,靠這儀器根本不可能有這個力道,刷了幾個視頻都是你家小孩被卡住。”
除了這類“劇本演繹”,記者發現還有不少博主發布了急救儀的測評視頻。為了證明效果,有的博主吞下花生、珠子、硬幣等異物,再用海姆立克急救儀吸出,還有博主把儀器的面罩吸在電腦主機上,強大吸力甚至能將主機拽離桌面。
記者還注意到在多條測評視頻的留言區,出現了一模一樣的評論:“產品質量很好,和在醫院看見的一樣,操作起來也很簡單,一拉就可以了,吸力很強勁,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買一個安心。”
熱門款銷量超7萬件 不少產品卻無相關認證
除了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上也熱銷著多款“防噎神器”,產品名稱各異,如“海姆立克急救儀”“海姆立克防噎儀”“咽喉部負壓急救吸引器”等,產品外形大多類似“氣筒”,由氣囊面罩、氣泵、安全閥等部件組成。部分商家還打出“醫院同款”“三甲醫研”等宣傳字樣,產品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有些熱門款銷量超7萬件。
記者隨機進入一家店鋪,其產品頁面寫著:該急救儀能將壓力穩定控制在33KPA左右,原理是通過在上氣道形成瞬時負向氣流,將阻塞氣道的異物吸出;全程無需按壓胸腹部,可避免臟器損傷風險;緊急時刻,被噎者無需他人協助,自己就能操作。
用戶評價呈現兩極化,有買家表示“很有用”:“前幾天鄰居家孩子來玩,吃著糖果跑,然后糖果卡在嗓子里,幸虧有這個防噎儀”;也有買家稱這是“智商稅”:“我老公姐姐家的孩子用了,卡了個瓜子殼,根本吸不出來。”
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咨詢該產品是否有效?客服回應稱,“這款防噎儀是專門用于急救的,能在30秒內快速吸出氣道異物,比傳統海姆立克手法更安全快捷,產品通過德國醫研級品質認證。”記者追問該產品是否有醫療器械相關認證,客服回復:“不是器械類,是日常用品”。
根據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第二次醫療器械產品分類界定結果匯總》,“防窒息急救器”建議按照第二類醫療器械管理。但記者發現只有少部分商家在詳情頁曬出了醫療器械注冊證,并表明產品已通過二類醫療器械認證。
專家建議:
學習傳統急救手法 謹慎購買此類產品
記者發現,不少商家貼出“溫馨提示”:“突發情況下,因環境及個體差異,本裝置無法確保100%急救成功率。操作正確情況下,若連續3次仍無法將氣道異物排出,建議暫停使用本裝置并采用其他急救方式,使用本裝置時建議同步撥打120,可結合海姆立克法、背部拍打等方式共同協助異物排出。”
根據美國急救協會的窒息處理協議,不建議常規使用基于抽吸原理的負壓防噎裝置。相比之下,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傳統急救手段不僅成功率高,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能立即實施。只有當標準急救措施無法處理噎食或氣道異物梗阻,或因特殊情況無法實施時,才考慮使用防噎裝置輔助緩解氣道阻塞,并且使用防噎儀前必須接受專業培訓。
“我們醫院目前沒有使用網上流傳的這類急救儀,臨床主要還是通過專業的氣管插管,配合有創呼吸機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江蘇省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中醫師黃洋告訴記者,從這類急救儀的產品介紹來看,其核心原理是通過負壓,將患者氣管內的異物抽吸出來。要實現這一效果,必須完全封閉患者的口鼻,不能出現漏氣的情況;還需要產生足夠強度的負壓,才能成功將氣道內的異物吸出。“這類操作對器械以及施救者都有著較高要求。如果操作不當,不僅吸不出異物,還會拖延寶貴的急救時間。”
他提到,這類急救儀在醫院臨床場景中,醫護人員接觸較少。因此,該儀器的具體操作規范,以及使用后可能對患者臟器、局部組織造成的損傷,目前都尚不明確。“建議大家學習傳統的急救手法,謹慎購買此類產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