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訪錫林郭勒草原牧民家中的民俗傳承:氈繡技藝傳四代

分享到:
分享到:

訪錫林郭勒草原牧民家中的民俗傳承:氈繡技藝傳四代

2025年11月14日 17: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錫林郭勒11月14日電 題:訪錫林郭勒草原牧民家中的民俗傳承:氈繡技藝傳四代

  作者 奧藍 盧旭霞

  初冬的暖陽照進屋內,62歲的阿拉騰其其格在為一對新人趕制新婚地毯。她指尖捻著綿軟毛氈,輕穿慢引。這份技藝是媽媽教的,后來,她又教會了女兒和外孫女。

圖為沉浸在氈繡世界中的阿拉騰其其格。阿拉騰其其格 供圖

  內蒙古草原上,很多民俗技藝以家庭為單位代代傳承。阿拉騰其其格一家,也成就了一段“氈繡傳四代”的佳話。

  蒙古族氈繡是在游牧生活中產生的刺繡藝術,題材、內容、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形式等都充分地展現(xiàn)了草原的生活生產特色,于2015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該技藝多選用駝絨、羊毛和馬鬃為材料,以縫制、壓邊等手法繡于毛氈之上。

  阿拉騰其其格自小在草原上游牧生活,蒙古包所需的圍氈、包氈、頂氈、繩子等都需要自己去縫制。草原的日月星辰、牛羊駿馬,都成了針下最鮮活的圖案,這既是生存技能,更是刻在牧區(qū)婦女骨子里的傳統(tǒng)。那時,阿拉騰其其格的母親還用它貼補家用。

  如今,40多年過去了,牧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拉騰其其格的氈繡一直不停,但作品也從生活必需品向禮品、裝飾品和文創(chuàng)產品“轉型”,這里不僅有地毯、壁掛等大件,還有冰箱貼、車掛件、象棋盤等小手工。

  “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和之前相比太快了,但沉浸在氈藝刺繡的世界里,會讓人安靜下來。”阿拉騰其其格很為自己的手藝驕傲。她告訴記者,游牧生活依托于草原五畜(牛、馬、綿羊、駱駝、山羊),而氈繡的根就是依托于五畜的皮毛,這是一種草原生活沉淀的智慧。

  女兒吉木斯的氈繡之路開始于20多歲。她總說,如果沒有跟著媽媽耳濡目染,她不可能走這條路。當時她沒有工作,每日看著撲在氈子上的媽媽,忍不住萌生了想法:“為什么不把媽媽的這項手藝學會呢?這樣自己也可以有一技之長。”

  2017年,吉木斯嫁到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并在阿拉騰其其格的鼓勵下,開了一家8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

  不同于母親的傳統(tǒng)風格,吉木斯融入了更多現(xiàn)代元素,用彩色羊毛制作各類禮品,同時還通過自媒體平臺銷售,她的產品走出草原,賣到北京、新疆、青海等地。

圖為阿拉騰其其格正在學校為孩子們傳授氈藝刺繡技藝。阿拉騰其其格 供圖

  如今,阿拉騰其其格的外孫女阿茹拉也成了“小行家”,她從小就在母親和外祖母的幫助下做氈繡作品,并拿到學校參加展示,這讓她驕傲極了。12歲那年,阿茹拉憑借靈動針法和對傳統(tǒng)圖案的創(chuàng)新演繹,被錫林郭勒盟文體旅游廣電局和錫林郭勒盟教育局推薦為“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小小傳承人”。

  “姥姥教過我,不要毛躁,在遇到困難時要像縫制氈藝刺繡一樣穩(wěn)下心、踏實面對。”阿茹拉明年就要高考了,氈繡早已成為她學業(yè)之余的“解壓神器”。她告訴記者,她得好好準備,希望以后可以選擇相關專業(yè),繼續(xù)姥姥和媽媽的事業(y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19年9月起,阿巴嘎旗在中小學開展以氈繡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課,面向3—9年級學生,每年兩次;同時,當?shù)芈殬I(yè)高中還提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常年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踐課。

  阿拉騰其其格被多所學校特聘為教師,教學很是忙碌。此外,她和女兒分別在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呼倫貝爾市等地開展公益培訓,先后有200多名婦女獲益,他們中有牧區(qū)婦女、有城鎮(zhèn)的陪讀媽媽。

  “一代代手藝人將對生活的希望都縫制在了這些氈藝刺繡里。”如今,阿拉騰其其格和吉木斯先后被評為蒙古族氈繡的旗級傳承人,母女倆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接受這項技藝,“這項技藝里有民族傳承的記憶,有草原文化的回響”。(完)

【編輯:蘇亦瑜】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