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全運會)不止于速度:中國田徑的多元發展
中新社廣州11月21日電 (記者 蔡敏婕)第十五屆全運會田徑賽事20日在廣州落幕。從珠海的競走賽道到深港的馬拉松征程,再到廣東奧體中心的場地角逐,1200余名運動員用拼搏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本屆賽事不僅多項紀錄被打破,更以賽事創新、科技融合、組織高效的特質,為中國田徑新周期發展奠定基礎。

全運會的賽場,既是巔峰對決的舞臺,也是競技體育薪火相傳的殿堂。
場地賽事中,1068名運動員展開44個小項的角逐,年輕選手頻創佳績。浙江隊16歲選手陳妤頡獲得女子100米和200米冠軍。山東隊19歲的選手劉凱獲得男子400米冠軍。遼寧隊19歲的選手于水慶獲得男子3000米障礙、男子5000米兩項冠軍。
老將們則堅守傳承精神,35名四屆、五屆全運會“元老”續寫傳奇,其中鞏立姣、劉虹等五朝元老的執著堅守,與小將們的鋒芒初露共同構成田徑薪火相傳的動人圖景。
多人打破紀錄。福建隊選手龔德濱破男子400米欄全國紀錄;浙江隊選手奚梟橫破男子800米全國紀錄。浙江隊選手陳妤頡打破女子100米亞洲青年紀錄。
為備戰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本屆全運會新增田徑4×100米混合接力項目,采用“女女男男”的交接棒次序。這一創新項目既為運動員提供新機會,也通過男女同場競技的形式增加賽事觀賞性,契合國際田徑項目的創新趨勢。
中國短跑名宿袁國強認為,4×100米混合接力作為新增項目,能夠使更多運動員有機會站上賽場挑戰自己。
數字系統讓“老館煥新”、綠電為運動場館節能減排、機器狗運送鏈球鐵餅......科技正融入田徑賽事,為賽事注入智慧與溫度。
廣東奧體中心田徑場賽前通過世界田聯和中國田徑協會的認證,符合國際大賽的標準。在十五運會田徑比賽中,多名選手創出個人最好成績。這里面除了科學訓練,運動員和教練員密切配合外,也有科技力量的支撐。其中,跑道采用納米改性橡膠材料技術,提高跑道本身的強韌性,結合復合運動工學的蜂巢結構,提升跑道緩沖保護性能,也增加跑道的能量反饋。
借鑒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經驗,設計形成適用馬拉松賽事辦賽需求的通關模式,實現人員、車輛、物資“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的無感智慧通關。
此外,田徑比賽在確保信息技術服務精準性、及時性和專業性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視頻判罰力量,同時采用全自動電子計時系統與人工復核雙保險機制,確保成績符合世界田聯規則要求。
展望新周期全國田徑賽事,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蔡勇表示,新周期競賽設置要由“大而全”向“小而精”轉變,突出重點項目、高水平運動員的參賽數量和比賽質量。
由“單純成績賽”向“訓練評估賽”轉變,結合大賽前的訓練狀態調整,按照教練員的要求,隨時舉辦各類單項挑戰賽。
由“爭名次”向“創佳績”轉變,針對落后中長跑項目,設定關門時間,設定名次錄取標準,邀請高質量“兔子”、提高獲得獎牌門檻等辦法,激勵運動員創造佳績。
由國內賽向國際賽轉變,將國內一些重要比賽提高至亞洲邀請賽、“一帶一路”邀請賽等國際等級,增強運動員參與國際比賽能力。
“我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選手在國際賽場繼續突破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績。”蔡勇說。(完)
體育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1日 14:03:25
- 2025年11月21日 13:32:59
- 2025年11月21日 12:23:59
- 2025年11月21日 10:35:48
- 2025年11月21日 06:34:08
- 2025年11月21日 06:33:00
- 2025年11月21日 00:34:58
- 2025年11月21日 00:15:14
- 2025年11月20日 17:26:32
- 2025年11月20日 12:12:45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