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公報釋放重要信號
10月23日,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正式公布。5100多字的公報,勾畫未來五年發展藍圖,釋放重要信號。
視頻:60秒速覽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來源:三里河
一個重要判斷
未來五年,中國發展面臨何種環境?
全會作出科學判斷:“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從全球看,大國競爭加劇與地緣政治動蕩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從國內看,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存在陣痛,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尚待化解。
風險研判之后,公報緊接著就亮出了底氣: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
全會提出,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這充分體現了中央的底線思維。”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對三里河表示,把形勢看得更嚴峻些,為應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做好準備;必勝信心則源于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豐富人才資源這些實打實的家底。
這種既正視風險又堅定信心的態度,正是中國治理模式中“謀定后動”特質的鮮明體現。
明晰5條根本要求
認清環境后,未來五年的路怎么走?
全會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這明晰了未來發展的五條根本要求。”董煜表示,這五條根本要求邏輯遞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錨定重心,以“高質量發展”明確方向,以“改革創新”注入動能,最終以“人民需求”為落腳點,而“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全程保障。
高質量發展居目標首位
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被放在了第一位,這個排序細節透露出強烈的政策信號。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首要任務必然對應首要目標,這是順理成章的邏輯。”董煜表示。
公報10次提及高質量發展,包括“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堅持高質量發展”“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正從追求速度轉向注重增長的質量、可持續性與包容性。這種轉變不是對增長的制約,而是與長期目標相契合的戰略選擇。
突出創新和新質生產力
全會部署了12項具體任務,“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排在第二。
全會提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這次把新質生產力與創新做了更緊密的結合,明確了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董煜指出,這意味著教育、科技、人才鏈條將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深度融合。
從集齊造船業“三顆明珠”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圍,創新成果正不斷涌現,未來五年這份成績單還將繼續擴容。
更加重視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12項具體部署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排在第五位。
“這意味著開放要與改革做更緊密的銜接。”董煜分析,在外部環境變化的背景下,這種調整傳遞出明確信號:中國將繼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中國推出的擴大免簽范圍等舉措,正是這種開放姿態的具體落地。
強調“堅決”實現全年目標
在謀劃“十五五”長遠藍圖的同時,公報特別強調“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求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
這背后是“遠近結合”的治理智慧。董煜認為,在謀劃中長期時,強調與當前工作結合,為“十五五”規劃實施奠定良好基礎。穩增長舉措的持續發力既是應對短期挑戰的需要,也是為中長期發展積蓄勢能。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這份公報傳遞的戰略定力與清晰路徑,不僅讓中國民眾更有信心,也為世界經濟提供了穩定預期。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3日 10:08:20
- 2025年10月22日 09:53:14
- 2025年10月21日 13:49:03
- 2025年10月21日 11:39:07
- 2025年10月21日 10:19:48
- 2025年10月21日 08:56:19
- 2025年10月20日 13:25:35
- 2025年10月20日 06:09:21
- 2025年10月17日 16:47:25
- 2025年10月17日 14: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