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里的中國面孔:收獲國際視野 助力文化溝通
中新社紐約10月22日電 題:聯合國里的中國面孔:收獲國際視野 助力文化溝通
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廖攀
每天上午9點,“90后”中國青年陳靖夫都會準時出現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位于羅馬郊區的總部辦公室。他已在聯合國工作近10年,足跡遍布法國、美國、埃塞俄比亞、幾內亞、老撾和意大利。
201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陳靖夫作為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首批派往國際組織的實習生,赴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此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期間,他也繼續在聯合國人口基金實習。碩士畢業后,陳靖夫正式入職聯合國,先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位于埃塞俄比亞的辦公室工作,之后又前往幾內亞加入世糧署并工作至今。
在不同國家、與不同膚色的同事共事,陳靖夫收獲了很多難忘回憶。
2020年,世糧署運營的聯合國人道主義空運服務處成為運輸重要物資的關鍵渠道。“一個周末,有一批中國援助物資輾轉通過聯合國人道主義空運服務抵達幾內亞,需要懂中文的人現場對接。” 雖然物資接收并非他的職責,但陳靖夫發揮語言優勢,在機場有效幫助實施了物資接收工作。那天,他還見到了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大家都覺得在祖國之外的遙遠西非國家,以不同的身份為同一個事業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中國“80后”鄒合義在過去3年間一直用中文講述聯合國故事。
鄒合義2022年入職聯合國秘書處全球傳播部,該部門每天以10種語言文字發布新聞內容。“如何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下,報道復雜的國際事件與地區沖突還是具有相當的復雜性與挑戰性。”鄒合義說,入職后,他接連遇到俄烏沖突、蘇丹武裝沖突、新一輪巴以沖突等重大選題。
“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所處位置和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他說,各國代表進行投票或討論的會場與自己的辦公室僅隔幾層樓,“看似簡單的舉手或按鍵,可能關系到無數人的生存與命運。”
鄒合義說,在中文世界和其他語言區域,當前都存在對聯合國的誤解和質疑。用中文講述聯合國故事,用具體、真實的案例展現聯合國所發揮的作用與付出的努力,化解這些誤解,“是我們的任務”。
相比之下,已在聯合國工作22年的王建群堪稱“老兵”了。
加入聯合國之前,王建群先后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甲骨文公司工作,在硅谷擁有穩定的生活。“但我內心始終對當時的工作不太滿意。”她告訴中新社記者,2003年加入聯合國后,她找到了工作的成就感,也找到“一種責任和使命”。
王建群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副秘書處辦公室的戰略規劃和傳播服務處工作,同事來自美國、中國、印度、日本、瑞典、塞爾維亞和摩洛哥等國。“在多元、包容和協作的工作氛圍中,我深刻體會到國際公務員的價值所在:無論來自哪個國家,都要以公正、客觀、專業的態度服務聯合國的宗旨與目標。”她說,這種全球視野和團隊精神,是職業生涯中最珍貴的收獲。

“與我當年相比,現在加入聯合國的中國年輕人英語更流利,國際視野更開闊,也更善于運用新技術。”談及近年來加入聯合國的中國青年們,王建群說,適應聯合國多元文化環境、學會跨文化溝通,是他們需要不斷磨練的能力。
“聯合國是一個包容的平臺,每一個聲音都可能帶來改變。”她說,只要保持熱情和信念,中國青年完全有能力在此發光發熱,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盡一份力。(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3日 14:16:34
- 2025年10月23日 12:28:11
- 2025年10月23日 12:16:35
- 2025年10月22日 18:27:03
- 2025年10月22日 17:20:44
- 2025年10月22日 14:22:29
- 2025年10月22日 11:21:04
- 2025年10月22日 10:50:33
- 2025年10月22日 09:50:48
- 2025年10月22日 09: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