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錨定2035年,中國人均GDP如何實現跨越?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劉亮)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在“十五五”時期基礎上再奮斗五年,到2035年實現“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首先要邁過發達國家的門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雖然目前關于“中等發達國家”缺乏明確的定義,但現在比較多的共識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值為2萬美元。
不過,這僅僅是“入門”的標準。另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家國際機構的標準平均值,發達國家人均GDP的中位數通常比2萬美元更高。
作為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區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實現這樣的經濟目標跨越并非易事。“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必須將全國平均線提升到今天沿海發達地區的高度,這將是一場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雙重跨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說。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3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達到1349084億元。從人均GDP情況看,中國人均GDP在2024年達到13445美元,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要求是比現在要邁上新的大臺階。未來十年,如果中國人均GDP年均名義增長5%,2035年人均GDP就會達到2.3萬美元,比現在增加近1萬美元,這就是一個大臺階。
人均GDP的跨越,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王一鳴指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動態的。中國要達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時候的發達國家門檻值可能還會有變化。這就要求中國一方面盡可能爭取更快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要更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即將開啟的“十五五”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指出,“十四五”期間,面對公共衛生事件沖擊、貿易摩擦等多重沖擊,中國經濟在維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競爭力也顯著提升,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底氣更足、認識更充分、經驗更豐富。盡管“十五五”期間中國或面臨老齡化、人口總量下降等內部挑戰,但這些因素相對具有可預測性,通過系列改革釋放經濟活力,可有助于提高潛在經濟增速。
陳建偉強調,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要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效率革命,來對沖人口老齡化和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逆風”。在此進程中,經濟大省須擔當“火車頭”角色,瞄準人均GDP3萬美元以上的更高水平,為全國平均線的提升拉開空間。
中共中央近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多部門在會上圍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向外界釋放多重有力信號。
發布會提到,中國將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的市場空間。中國還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一系列重要部署,料將為中國經濟大盤、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將為2035年中國人均GDP的“跨越”,積蓄更多能量。(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8日 18:14:47
- 2025年10月28日 16:24:56
- 2025年10月27日 17:44:31
- 2025年10月24日 14:26:04
- 2025年10月24日 12:52:28
- 2025年10月23日 10:08:20
- 2025年10月22日 09:53:14
- 2025年10月21日 13:49:03
- 2025年10月21日 11:39:07
- 2025年10月21日 10:19:4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