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好評中國|當代青年,更應當到延安去看看

分享到:
分享到:

好評中國|當代青年,更應當到延安去看看

2025年10月18日 11: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延安10月18日電(記者 劉越)在延安文藝紀念館的展壁上,陳列著這樣一首小詩。

  “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飯,不能到前方去抗戰……”

  詩人柯仲平筆下的《延安與中國青年》,記錄了革命年代青年奔赴圣地的赤誠。據統計,抗戰后期,匯集至陜甘寧邊區的知識分子達四萬余人,他們“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誓言,彰顯了追求真理的堅定決心。

  延安文藝紀念館,當年的知識青年創作的作品手稿。中新網 劉越 攝

  是什么讓延安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是中國共產黨高擎的抗日救國旗幟,讓志士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這里匯聚了全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青年,延安由此成為一代人心中不朽的燈塔。

  10月15日至18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調研采風活動走進延安。斗轉星移,曾傳唱《延安頌》的革命熱土已換了人間。如今硝煙散去、生活富足,但“為理想執著奮斗”的精神內核,仍是當代青年成長最需要的滋養。

  是啊,當代青年,更應當到延安看看。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一角的歷史還原場景,年輕的戰士們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新網 劉越 攝

  從歷史回響到精神尋根,延安的召喚跨越時空。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延安精神正是這樣一片沃土。楊家嶺的窯洞見證“為人民服務”的誕生,魯藝的舊址記錄“以筆為槍”的擔當;在延安文藝紀念館看《黃河大合唱》手稿,直面中華民族怒吼的力量;在南泥灣田野體驗農耕,更能讀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分量。

  如今的延安,交通便捷,環境宜居,山清水秀的新貌與紅色歷史的厚重相得益彰。青年既能在此觸摸歷史的脈搏,又能在鄉村田野看見振興的縮影。這種歷史與現實交融的獨特體驗,讓“來延安”不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一場深刻的成長洗禮。

  壺口瀑布岸邊,采風團成員演唱歌曲《保衛黃河》。中新網 劉越 攝

  從信仰燈塔到實干熱土,延安的答卷由青年書寫。

  當代青年,都該到延安看看。來到這里,不僅要瞻仰寶塔山、探訪舊窯洞,更要來感受一種力量——于艱難中堅守理想、于平凡中追求卓越的力量。在這里,你能讀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你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在這個偉大時代,我該如何不負青春。

  這片土地上,已有人接棒前行。延安是青年的“實干練兵場”,提供了“建功有我”的廣闊舞臺。當年,四萬青年于窯洞油燈下淬煉信仰;今天,新一代青年帶著知識技術扎根鄉土、投身基層、勇闖前沿。青年企業家創業助農、工程師扎根城市建設、雷霆救援隊的千里馳援、駐村書記的富民實踐……崗位雖異,實干如一,他們證明紅色基因并非陳列的文物,而是腳下的路、手中的事、心中的光。

  延安南溝村,返鄉創業的“果二代”趙生生。中新網 劉越 攝

  從初心叩問到時代接力,延安的篇章由青春鑄就。

  從“上延安”到“建延安”,從“尋初心”到“踐使命”,青年與延安的故事始終在續寫。紅色基因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星光”,青年便是“舉著星光前行的人”。這片土地見證過民族最危難時刻的青年擔當,也必將見證民族復興路上的青年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延安依然是那座青春之城。它深刻提醒著我們,青年命運始終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當青年走進延安,于革命舊址感受歷史脈搏,于創業故事激發奮斗熱情,他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堅定地明確“向何處去”的時代方向。

  延安南泥灣,千畝稻田喜迎豐收,采風團90后自媒體博主體驗割稻谷。中新網 劉越 攝

  “青年,中國青年,為什么你愛延安?”歷史之問今日有了新解。年輕人愛延安,不僅因其是革命圣地,更因其是精神高地;不僅為緬懷過去,更為照亮未來。當更多青年走進延安,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延安這片熱土,必將續寫更多“青年與時代同頻、與祖國同行”的精彩篇章。(完)

【編輯:劉歡】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