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夏玉清:南僑機工回國抗戰,背后有哪些關鍵力量?
中新社北京8月29日電 題:南僑機工回國抗戰,背后有哪些關鍵力量?
——專訪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夏玉清
中新社記者 徐文欣

抗日戰爭期間,3200余名華僑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下稱“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他們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用生命筑起一條“不沉的補給線”。
長期研究南僑機工的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夏玉清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背后的關鍵力量,以及南僑機工壯舉對于今天的意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南僑機工回國的背景是什么?
夏玉清: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嚴峻,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牽制大量日軍,卻因交通線被封鎖陷入物資匱乏的困境。1938年8月,滇緬公路開通,成為國際援華物資進入中國的重要陸路通道,中國急需能勝任運輸任務的司機與修理工。
此時南洋華僑愛國熱情高漲,流傳著“一個華僑能出力,十個敵人九不回”的說法。1939年2月起,3000多名華僑陸續回國,成為滇緬公路的運輸主力。他們以專業技能和犧牲精神,在滇緬公路上,將中國抗戰軍事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新社記者:在南僑機工招募、回國的過程中,哪些力量發揮了作用?
夏玉清:南僑機工的順利招募及成功回國,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方面,“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是核心的組織者與推動者,其作用貫穿招募與回國全程。在招募階段,“南僑總會”通過信函、通告、集會等方式動員華僑,同時制定制度,明確機工的選拔標準、費用、路線等細節,讓各地籌賑會有章可循,也確保招募人才符合需求,為短時間內集結大批機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回國階段,“南僑總會”統一安排出發時間、證件辦理等事宜,并成立由技術骨干組成的領導機構,設總隊長、總務等職務,保障了隊伍有序行進。
另一方面,南洋華僑社會的整體支持與華僑青年的奉獻精神,共同構成了南僑機工順利回國的基石。許多華僑青年以“舍身而不顧,毀家而不怨”的信念加入南僑機工。
號召發出后,各地華僑社團協同行動,星洲機器行、檳城機工征募委員會等機構積極響應,為人才的招募與儲備提供了直接支撐。
此外,海外華僑提供了大量物質支援。機工訓練與回國費用多由各地自籌,馬來西亞華商黃子松捐出近半數家產組織“士乃司機訓練隊”,越南、緬甸華僑則為經過當地的南僑機工提供食宿。

中新社記者:回國后,南僑機工承擔了哪些工作,面臨哪些困難?
夏玉清:在滇緬公路暢通期間,南僑機工是軍事物資運輸的“主力軍”,構建起從緬甸仰光到中國大后方的轉運網絡。他們先將國外援華物資運至緬北臘戍與八莫倉庫,再轉運至云南遮放、芒市等地,隨后分運至保山、下關等沿線城鎮,最終送達昆明并輻射至重慶、貴陽等地。這些物資包括紗布、藥棉、阿司匹林、金雞納霜、布料等。這一階段的運輸以“網絡化路線”和“分段接轉”為特點,覆蓋滇緬公路、昆渝線等多條線路,部分往返需20余天。
滇緬公路中斷后,中美聯合開辟“駝峰航線”。自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國外通過該航線向中國運送了大量援華物資,包括燃油、彈藥、武器、航空器材等。南僑機工接轉“駝峰航線”物資,晝夜行駛是工作常態。
憑借語言與技術優勢,1943年到1944年,約有58名南僑機工被派往印度、伊朗接運車輛;此外還有約200名機工在印度阿薩姆、加爾各答等地為“駝峰航線”提供后勤服務,承擔物資裝卸與機場運輸工作。
滇緬公路全程蜿蜒于山脈與江河,雨季塌方、道路泥濘導致翻車、陷車風險頻發。日軍的威脅更致命,據統計,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軍逾百次出動飛機轟炸滇緬公路,南僑機工需在戰火中搶運物資。生活上,他們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到中國云南,氣溫、環境的變化令機工們難以適應,肆虐的瘧疾、鼠疫更讓很多人病倒。此外,南僑機工平均月薪為36元“國幣”,不少人需依賴家屬匯款維持生計,《華僑機工通訊刊》每期登載的“匯款待領”名單是這一困境的真實寫照。

中新社記者:各界對南僑機工的研究現狀如何,當前仍面臨哪些待解課題?
夏玉清:南僑機工不僅是中國抗戰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亦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民眾的情感紐帶。與南僑機工相關的紀念活動已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地開展。中國民間成立聯誼會、研究會,政府層面也舉辦展覽、活動;新加坡設立紀念碑,組織“重走滇緬路”等活動;馬來西亞吉隆坡廣東義山舉辦公祭南僑機工活動,各界對南僑機工的歷史認知有所增進。
2018年,“南僑機工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但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構建“記憶共同體”十分迫切。建議建立“全球華人公祭機制”,讓散居各地的華僑華人通過共同緬懷,活化南僑機工的歷史印記,強化跨越時空的記憶聯結;建立“南僑機工數字記憶庫”,搭建共享平臺,針對老照片、家書、證件等珍貴史料,進行數字化復原,實現歷史資料的集中保存與便捷共享。
還要搶救南僑機工歷史。如有機工留信“若我不歸,兒名念華”,有機工在家書中夾著南洋干花瓣,還有機工女扮男裝回國……通過這些片段可打破歷史疏離感,讓不同人群心生連結。
此外,研究發現檔案中機工名字錯誤率超15%,導致后人尋親難,當務之急要糾錯補全名錄、征集個人故事,以考證留存歷史。(完)
受訪者簡介:

夏玉清,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云南南亞東南亞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主要以近代檔案研究邊疆華僑與中國互動、東南亞華僑華人問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項目一般項目《南洋華僑機工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主持省部級涉僑項目6項,出版專著2部。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8月31日 17:21:44
- 2025年08月31日 17:17:44
- 2025年08月30日 19:34:55
- 2025年08月30日 16:21:07
- 2025年08月29日 10:36:41
- 2025年08月29日 10:19:22
- 2025年08月29日 10:15:22
- 2025年08月28日 19:32:15
- 2025年08月28日 19:07:09
- 2025年08月27日 13: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