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不等于嚴禁進校園!多地加強中小學教輔管理,如何進一步規范?
央廣網北京9月7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管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期,廣東深圳、江蘇泰州、江西撫州等多地教育部門發布通知文件,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教輔材料進校園。文件中提到,“2025年秋學期起,全市所有小學停止征訂教輔材料”“嚴格執行‘一科一輔’要求”“嚴禁向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及家長推薦教輔材料”……
多地教輔“收緊”后,“教輔嚴禁進校園”的說法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不過,從各地教育部門發布的通知來看,這一說法并不準確。綜合各地的通知內容,此次對教輔的管理,更多是對學校推薦、征訂教輔行為的限制,而非禁止學生個人攜帶教輔。規范教輔管理,初衷是什么?能否落實到位?
今年秋季開學,江西撫州不少中小學家長紛紛發現,以往新學期初學校推薦征訂的各類教輔材料明顯“縮水”,名目繁多的教輔推薦不見了蹤影。這一變化的背后,是撫州市出臺的一系列教輔規范管理舉措。
撫州市教育體育局基礎教育科干部唐帆告訴記者:“我們專門召開了教輔規范管理推進會,明確要求嚴禁中小學校通過指定渠道購買教輔材料、課外讀物,對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同時督促學校做好政策宣傳,組織教師開展專題培訓,并通過線上平臺公開征集違規線索、公布舉報電話,全方位筑牢規范防線。”
除了強化監管,當地教育部門還從提升教學核心能力入手,從根源上減少對教輔的依賴。一方面,著力打造專業教研隊伍,深挖免費作業本及線上學習資料等資源潛力,強化教師備課、課堂設計能力,打造高效課堂;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教學競賽、精品課遴選等活動,以賽促教,并將精品課錄播上線,豐富線上免費學習內容。此外,當地還加強家校協同,通過家訪、教育專家講座等形式緩解家長教育焦慮。
唐帆說:“我們出臺這一系列的舉措,就是希望可以推動中小學教輔規范管理政策全面落實落地,從而切實規范教輔材料管理,更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需求,同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
江西吉安市吉州區五里小學校長林文英表示,學校嚴格執行“一科一輔”甚至“無必要不增補”原則,就是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她還表示,學校不統一推薦教輔材料,但學生自行購買的教輔也并不是嚴禁進校園,此次對教輔的規范,更多是對學校推薦、征訂教輔行為的限制,而非禁止學生個人攜帶教輔。
林文英進一步說:“如果學生學有余力,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攜帶相關學習材料到校。當然,這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我們接下來會推動教師團隊開展‘精準教學’改革——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設計分層作業;實施‘因材施教’策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反饋動態調整教學節奏。”
廣東省教育廳近期也公開表示,不存在不允許學生個人自帶學習材料進校園問題,學生如學有余力,可根據自己學習需求攜帶自購的相關學習材料到校。
針對網傳“深圳全面封殺教輔”,深圳市教育局發布說明回應稱,按上級要求和慣例,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教輔材料由各義務教育學校按照“一科一輔”的原則,在《深圳市2025-2026學年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輔材料及教學資源選用目錄》中自主選擇、統一征訂、免費發放。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袁磊表示:“深圳之所以要出臺和制定自己的政策,是因為在上級的文件里面有這樣一條,就是免費提供教輔材料的市縣,可以自行確定使用教輔材料的種類和范圍,也可以選用省里的相關目錄。根據這條政策,我們也可以更有效地針對深圳市義務教育的情況進行教輔材料選擇,制定了2025年深圳市義務教育教輔材料如何落實‘一科一輔’的原則。我們從9月5日開始,已經陸續把教輔材料發放到各個學校。”
記者查閱多地教育部門發布的通知文件注意到,規范教輔進校園,主要治理的是教輔資料進校,由學校學科老師推薦給學生,強制或變相強制統一購買,可能存在利益輸送違規、腐敗等問題。基本的原則是,“一科一輔”“免費提供”,避免教輔過多過濫,增加學生作業負擔,也減輕家庭購買教輔材料的支出,由學校免費提供給學生使用。
不過,家長們的反應卻不盡相同。有的家長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家長表達了擔憂:認為考試、升學等壓力依然存在,學校不統一購買、推薦和指定,家長就得自己挑選。
安徽一名初中學生家長說:“我個人是不太贊成的。特別是初二、初三,即將面臨著升高中的學業壓力,在沒有大量練習的情況下,很難提高成績。”
一位教輔資料經銷商告訴記者,此前部分學校,每個學生發2-3套教輔,因為大家都知道教育部門評審的那套教輔幾乎不用,內容淺而少,而考試的難度遠高于評審的教輔。加之其他因素,導致教輔資料確實有泛濫的現象。
該經銷商說:“現在執行‘一教一輔’,原來大多是一教兩輔、三輔,有的地方教育局或者是學校都訂4套,這確實有點過分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記者表示,此前多地存在的教輔材料泛濫問題,主要會造成兩方面問題:一是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二是教輔從推薦到代購存在利益鏈條,容易給家長造成經濟壓力。
儲朝暉進一步說:“一是教輔數量比較多,二是標準差異大,質量差別也比較大,所以整體來說學生的學業負擔比較重,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比較重。現在各個地方強調規范,主要是強調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的要求。我認為這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和家庭負擔。”
儲朝暉認為,要實現標本兼治,一方面,需轉變部分學校和家長依賴“刷題”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時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從根源上減少對教輔材料的過度依賴。他還認為,小學階段使用教輔材料的必要性不大,中學階段可適度使用。此外,教輔資料的選用,應尊重教學一線,切忌由行政部門主導。
“現在一些地方采取的做法,可能比較簡單,指定某一套資料。我認為規定數量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夠指定只能用哪一套,教師具有發言權。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可以表達意見,但還是要回歸到專業判定。”儲朝暉說。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7日 19:09:55
- 2025年09月07日 09:08:25
- 2025年09月07日 08:48:07
- 2025年09月06日 10:42:59
- 2025年09月04日 13:06:23
- 2025年08月26日 05:59:49
- 2025年08月25日 06:12:19
- 2025年08月20日 13:45:54
- 2025年08月13日 14:14:27
- 2025年08月10日 08: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