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分享到:

東西問丨鄭培凱: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如何兼容并蓄發揮軟實力?

分享到:

東西問丨鄭培凱: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如何兼容并蓄發揮軟實力?

2022年02月16日 17:55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鄭培凱: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如何兼容并蓄發揮軟實力?

  中新社香港2月16日電 題:鄭培凱: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如何兼容并蓄發揮軟實力?

  中新社記者 曾平

  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坐擁地理優勢和“一國兩制”制度紅利,但坊間卻時有聲音稱之為“文化沙漠”。這座被寄予厚望的城市應怎樣承擔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使命?又該如何兼容并蓄發揮自身軟實力?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首任主任鄭培凱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此作深入解讀。

2021年10月,香港文化行巡回展覽在沈陽展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 黃金昆 攝
2021年10月,香港文化行巡回展覽在沈陽展出。中新社發 黃金昆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香港作為薈萃東西文化之地,其社會生態有何文化特點?“文化沙漠”之說是否站得住腳?

  鄭培凱:香港過去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不會特別強調東西文化交流,英國殖民者高高在上,整個精英層跟著英國人和英國文化走。一般老百姓的文化不太受重視,所以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長期以來只在比較大眾化和群眾化的層次延續,并且其發展和傳播相較英國統治的文化要弱得多。再加上100多年來,香港以發展經濟為主,時常被說成“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因而有些人稱之為“文化沙漠”。這個說法有其歷史背景和道理,在英國統治下,香港對于中華文化發展而言是個“文化沙漠”。

  但不應忘記,香港也曾聚集許多非常優秀的文化人。這與歷史上中國內地的政治社會大變動有關,不少文化精英逃到香港避難。他們各有特長與特識,能夠思考和發展一些另類的文化問題。從此意義上講,香港又是臥虎藏龍之地。20世紀50年代后,香港有些從內地過來的“南來文人”與學者,幫助香港新聞界和文化思想界蓬勃發展,學術界更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出現了新儒家。這批人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可以說,香港是“在沙漠中有綠洲”。香港出現“文化綠洲”雖是個別現象,但長遠而言,在歷史上也很重要。再者,香港在整個亞洲而言,社會狀況相對穩定,這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演變中,有機會在香港繁衍和發展出新的因素。

2018年香港書展上,觀眾觀看張愛玲生平介紹、著作、手稿。張愛玲等一大批“南來文人”在香港澆灌出“文化綠洲”。<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張煒 攝
2018年香港書展上,觀眾觀看張愛玲生平介紹、著作、手稿。張愛玲等一大批“南來文人”在香港澆灌出“文化綠洲”。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記者:西九文化區承載著香港怎樣的文化愿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扮演什么角色?

  鄭培凱:香港回歸20多年來,特區政府要在政治上保持穩定,經濟上繼續繁榮,沒有容出時間來考慮文化藝術發展。現在應從更基礎的教育層面入手,不能讓香港的“文化綠洲”越來越小。近年大家對文化藝術的關心有所增加,這是很好的現象。西九文化區需要發揮東西文化交匯的作用,要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優點和西方文化留存在港的優點,互補之后相輔相成地發展。建基于這兩個基礎,香港的確能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西九文化區的重點是弘揚文化傳統的精粹,發展出融合中西的精英文化。為什么中華傳統文化到了21世紀還可以再蓬勃發展?這需要許多人的思考和努力,并非口頭空講國際化就能夠達成。過去有些人可能對世界不同文明的發展認識不清,接觸了英國優秀的精英文化,就覺得這才是世界文化的前瞻和潮流,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長遠而言,這是過去香港精英層思維意識中最不利于文化藝術發展的弱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只是在香港這個東西文化薈萃之地展示中國過去的輝煌,更應提醒參觀者從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境界,進而思索如何弘揚發展,更上一層樓。故宮很多展品是從宋元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那是幾百上千年前就展示的藝術精華。看見這些優秀藏品,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應該思考,如何聯系傳統和現代,進而發展未來,以及我們在文化藝術方面能留下些什么,不愧于這個偉大的傳統。

建設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張煒 攝
建設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香港影視歌等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其在香港文化藝術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什么作用?

  鄭培凱:19世紀西方剛出現印象派時,沒有人重視,甚至被貶低,但在一兩百年后,人們知道印象派有重要藝術價值,只是當時的人們固蔽于守舊的觀念,對于有創新能力的文化藝術不是太理解。所以發展文化藝術,我們要盡量為其創造空間,讓其發揮想象帶領我們往前走,這是發展文化藝術的脈絡。

  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很大,通俗文化尤其影視文化,基本上是看市場的,雖然有一些庸俗產品,但也有別具匠心的杰作。只要不壓制其發展,在市場引導下,政府無需過多投放資源和精力。但文化發展有很多層次,如果只著眼經濟收益,發展通俗文化也將產生嚴重問題。長遠的文化發展,需要許多人精心投入,也需要社會的慧眼支持,不能只看重眼前有沒有收益可圖。

  香港可以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她接觸西方文化廣且深,同時又有中國的底蘊。許多人都期望香港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里的精華以香港的特性發揮出來。這需要我們這些生活在香港的人們好好努力。

香港藝人為電視劇集做推廣宣傳。<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鄧慶樂攝
香港藝人為電視劇集做推廣宣傳。中新社記者 鄧慶樂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情況如何?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哪些基礎和優勢?未來的挑戰和機遇何在?

  鄭培凱: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展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由于英國殖民統治,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精英層面的發展較弱。那些文化人士多是比較游離和孤立的,其愛好和信仰的文化藝術,在過去很難有所拓展,變成引領文化發展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大多數生活在香港的都是中國人,其日常生活的文化傳統是中國式的,特別是承續了嶺南文化的風俗習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留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習俗和特色。總而言之,香港精英階層和普通階層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方面是不同的,未來必須要連在一起,前者要更接地氣,后者要有所提升。香港的優勢在于同時擁有國際化環境和嶺南文化的基礎,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

2021年6月,香港藝術館舉行“南嶺之南──館藏廣東繪畫選”展覽,展示嶺南地區畫家群體及作品對香港早期繪畫的影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李志華 攝
2021年6月,香港藝術館舉行“南嶺之南──館藏廣東繪畫選”展覽,展示嶺南地區畫家群體及作品對香港早期繪畫的影響。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持份者如何更好地為香港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出力,發揮“東方之珠”的軟實力?

  鄭培凱:首先要認識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香港一般人知道的傳統,只是最樸素、基礎的部分,不足以實現文化復興和創新。人文學者不應一心只想著在國際上發表論文,以西方思維標準來評定中國文化藝術的方向。西方文化藝術的精粹應成為我們的借鑒和可以吸收的養料,為我所用,而不是倒過來,一切模仿西方,亦步亦趨。

  生活在香港,就要利用好這個機遇,以自身角度發揮所長,融合東西文化,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具體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應盡其所能,添一塊磚、加一片瓦。其他領域的精英也要心懷人類的前景,努力從歷史的長遠角度,廣泛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投入自身的專長領域。特區政府也應有更寬廣的心態和長遠的眼光,時常思考文化藝術發展問題,并為此提供更好的環境和資源。(完)

香港街頭的有軌電車。<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李志華攝
香港街頭的有軌電車。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攝

  受訪者簡介:

  鄭培凱,山東日照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留學期間,主要鉆研明代以后的歷史,比較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等。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創辦中國文化中心,并擔任中心主任及教授。同時兼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委員、港臺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等職。

  鄭培凱研究范疇包括中國文化意識史,涉及藝術思維、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評論與文化思維的關系和文化美學等。文藝創作以現代詩及散文為主。現今主要負責的研究專案有:二十世紀昆曲傳承、陶瓷下西洋、茶與中國文化、經典翻譯與文化思維等。

【編輯:苑菁菁】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