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抗戰勝利80周年)英雄母親鄧玉芬:烽火鑄忠魂 精神照后人

分享到:
分享到:

(抗戰勝利80周年)英雄母親鄧玉芬:烽火鑄忠魂 精神照后人

2025年08月20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 (楊雙月)陽光灑在京郊密云豬頭嶺的山巒上,一處石頭壘砌的低矮農舍靜靜矗立,這是“英雄母親”鄧玉芬的故居??箲鸨l后,她送丈夫和5個兒子參軍,自己也投身支前,救傷員、籌糧草、縫軍裝。丈夫與5個兒子先后為國捐軀,她強忍劇痛依舊堅守前線支援,詮釋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氣節。故居周邊錯落的山洞,在歲月沖刷下仍留著當年印記,靜靜訴說著烽火歲月的悲壯。

  “您看這處山洞,就是太奶奶當年為了掩護鄉親們,親手捂死小七的地方?!编囉穹业闹貙O女任紅霞站在山洞前,聲音幾度哽咽。再往前走,她指著另一處山洞中斑駁的巖壁說,“1941年,日本侵略者推行‘四光’政策,實施殘酷的‘人圈’暴行,鄉親們不愿意被奴化,就是在這些山洞里躲藏?!?/p>

在北京密云石城鎮張家墳村,有一位名叫鄧玉芬的英雄母親。在抗戰烽火中,她舍家紓難,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最終全部為國捐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壯歌。圖為7月17日,位于張家墳村的鄧玉芬雕塑主題廣場,鄧玉芬的雕塑靜靜佇立在故鄉的山水之間?!?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豬頭嶺山路陡峭,蜿蜒曲折,沿著崖壁一條小溪流向白河,鄧玉芬就是在這樣的山路上循環往復地為傷員找野菜、取水、打魚,很快戰士們都知道了豬頭嶺上有位“鄧媽媽”。“沒辦法,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傷員恢復需要營養,家里的幾只雞殺完了只能下河撈魚了?!闭窃谶@樣的絕境中,鄧玉芬展現出了偉大的民族氣節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十團的戰士們始終銘記著“鄧媽媽”的恩情,一名老戰士回到這里為鄧玉芬設立了紀念碑。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以精湛的藝術手法,生動再現了抗戰時期母親送子參軍的群體形象。這些浮雕作品通過典型化的藝術表現,將鄧玉芬等英雄母親的光輝事跡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抗爭史上的永恒記憶。

在北京密云石城鎮張家墳村,有一位名叫鄧玉芬的英雄母親。在抗戰烽火中,她舍家紓難,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最終全部為國捐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壯歌。1933年5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鄧玉芬所在的村莊被劃入偽“滿洲國”。為了糊口,鄧玉芬一家被迫搬到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圖為7月17日,鄧玉芬后代任紅霞帶領記者重走當年鄧玉芬艱難跋涉的山路,這條曾經崎嶇難行的山路如今已經修繕,變得好走了很多?!?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如今的張家墳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和紅色研學基地,村民們也紛紛開設民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石城鎮張家墳村黨支部書記鄭云龍介紹道:“去年,我們村接待游客約6.5萬人次,民宿板塊收入達1041萬元。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聆聽鄧玉芬等革命先輩的故事,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村里的紀念館里,陳列著當年的珍貴照片,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絡繹不絕的游客慕名前來,在研學中回望那段抗戰歲月。

在北京密云石城鎮張家墳村,有一位名叫鄧玉芬的英雄母親。在抗戰烽火中,她舍家紓難,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最終全部為國捐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壯歌。1933年5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鄧玉芬所在的村莊被劃入偽“滿洲國”。為了糊口,鄧玉芬一家被迫搬到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圖為7月17日,在豬頭嶺山上拍攝的如今的張家墳新村?!?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太奶奶那輩人拼死抗日、保衛家鄉,就是為了讓云蒙山的人民能過上太平日子。”任紅霞感慨道,“她們沒有過上的幸福生活,我們在新時代過上了。這就是對她們最好的告慰?!?/p>

  從烽火歲月的血與火,到如今紅色熱土上的生機與希望,張家墳村的變遷,正是鄧玉芬等先輩用生命守護的未來圖景。那座矗立在豬頭嶺上的石頭農舍,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間的意義,成為一座精神燈塔——它照亮著后人腳下的路,也提醒著每一個人:今日的安寧與富足,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當游客在紀念館里凝視那些泛黃的照片,當孩子們在故居前聆聽那段悲壯的歷史,英雄母親的精神便在代代相傳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珍惜當下,奮勇前行。(完)

【編輯:李巖】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