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戰路,一定要去一趟襄陽!

1937年,
南京淪陷,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扼守川陜門戶的襄陽,
戰略地位驟然凸顯。
1938年,
武漢淪陷后,
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
負責皖西、鄂北及豫南地區。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駐地
先后遷至棗陽和樊城。

1939年4月中旬,
日軍開始將戰爭
由長江中游轉移到漢水流域。
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
對武漢的威脅,
日軍向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
隨棗會戰爆發。
會戰中,
我軍前后共斃傷日軍一萬三千余人,
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的目的,
徹底粉碎了日軍圍殲第五戰區主力之企圖。

位于宜城的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
十里長山連綿不斷,
前來瞻仰的游客絡繹不絕。

山腳下有一小村莊名為南瓜店,
我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軍銜最高將領
張自忠在此壯烈殉國。

1939年12月,
為消耗日軍有生力量,
中國軍隊發動冬季攻勢,
各大戰區均有斬獲,
給予日軍以極大打擊。
1940年5月,
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
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
集結軍隊發動棗宜會戰。
張自忠致函59軍將校,
勉勵他們奮勇殺敵,盡忠報國:
“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
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
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5月7日,
張自忠帶領官兵渡過襄河,
奔赴河東戰場,
這是繼1939年“四月攻勢”、
隨棗會戰、冬季攻勢之后,
張自忠第四次過河督戰。

5月16日,
日軍第39師團等集結重兵兩面夾擊,
張自忠壯烈殉國。

5月21日,
李致遠、徐惟烈奉馮治安之命,
率隊從快活鋪啟程,
護送張自忠靈柩前往重慶。
沿途數萬群眾,揮淚祭奠,
車抵宜昌,10萬群眾自發送殯。

棗宜會戰雖以日軍占領宜昌,
切斷長江對重慶水上交通線路結束,
但日軍遭受重創,
未能占領襄陽地區,
雙方軍隊在宜昌、鐘祥、隨縣一線
形成對峙。

1945年初,
中美聯合空軍以老河口機場為基地,
連續向華北、華中日軍及其主要交通干線
進行空襲。

為解除威脅,
日軍發動豫西鄂北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歷時72天,
日軍雖占領豫西并控制老河口機場,
但損失約一萬六千人。
襄陽、南漳、宜城等鄂西北重鎮
均被中國軍隊收復,
日軍被迫與中國軍隊形成隔漢江對峙狀態,
直至日本投降。


歲月奔涌,漢水湯湯。
曾烽火彌漫的襄陽,
硝煙早已散去,
新時代的浩蕩春風,
吹拂著這“兵家必爭之地”,
讓古老城池煥發新生。

昔日將士們用生命守護的山河,
如今正涌動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以“風起潮涌”之勢,
在銘記歷史榮光中,
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作為楚國鼎盛時期都城和宋玉故里,
宜城,依托豐饒的物產,
深耕“楚都美食”文化。
春嘗臘貨、夏品大蝦、
秋啖土雞、冬食蒸籠,
香味在四季流轉,
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宜城,
打造出了有故事、有流量的文旅金名片,
引得八方食客紛至沓來。

在“中國桃之鄉”棗陽,
桃文化源遠流長,
“棗陽皇桃”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當地打造百億級皇桃產業,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老工業基地老河口
聚焦新舊動能轉換,
破題循環經濟。
在仙人渡鎮循環經濟產業園,
舊電池、廢輪胎等“工業垃圾”
經科技賦能化身為“城市礦產”,
昔日“生態包袱”蝶變為“綠色財富”,
競逐低碳發展新賽道的步伐愈發鏗鏘。

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
既是“全國生態文化村”,
更是鄉村振興的鮮活范本。
昔日荒山禿嶺已是郁郁蔥蔥的“綠色銀行”,
“新農村”與“新農人”在此雙向奔赴,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田園畫卷。

眼下,
素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的襄陽,
正聚力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
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
重點產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為這座城市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持續蓄能。

當你將目光投向今日的襄陽——
古城煥新顏,產業勢如虹,
鄉村展畫卷,生態綠意濃。
你會更深切地懂得:
先烈們用熱血守護的,
正是這生生不息的家園
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走抗戰路,
一定要去一趟襄陽!
這里的每一寸山河
都浸潤著先烈的熱血。
這座古老城市的涅槃,
正向世界昭示:
最堅固的國防,
是山河永固,是民心所向!
作者:張倩龍 趙剛
編輯:代碩
審校:魏園
責編:宋方燦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 專題:課本沒寫的抗戰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8日 17:45:16
- 2025年08月28日 16:19:33
- 2025年08月28日 15:55:51
- 2025年08月28日 13:53:01
- 2025年08月28日 11:54:32
- 2025年08月28日 07:55:50
- 2025年08月28日 07:33:27
- 2025年08月27日 15:49:43
- 2025年08月27日 12:19:22
- 2025年08月27日 0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