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被體育解鎖的“第二人生”
巖壁上,女兒正奮力向上攀爬;巖壁下,韓偉帥不再只是舉著手機記錄的家長,更是一名手持裁判證、專注確保選手安全的保護裁判。
韓偉帥本職是一名軟件開發工程師,但攀巖早已不只是滿足親子關系的業余愛好——它是業余生活中,韓偉帥向自己發起的一次嶄新專業挑戰。當意識到“成為裁判,才能更懂這項運動”,他果斷考取攀巖裁判證,陸續在賽事中承擔起檢錄、成績處理、運動員保護等專業工作。
越來越多像韓偉帥這樣的普通人,正在跨越“單純參與”的邊界,在專業體育世界解鎖“第二身份”:他們來自IT、教育、金融等不同領域,卻因熱愛而重新選擇投入——無論是考取裁判證和教練資格證書,還是成為俱樂部運營者、賽事組織者,他們對體育的要求不再滿足于“動起來”,而是要讓體育真正融入生活、塑造生活。
在近年迅速興起的小眾運動項目中,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跨界者”,默默推動著項目走向專業化、迎來生命力勃發的時刻。
體育成為人生的“關鍵幀”
“鐵館”合伙人、力量舉裁判,00后金欣媛的這兩個身份和自己“產品設計”的專業背景反差明顯。對健身的深度參與,在她大學時期已經埋下伏筆——畢業前,金欣媛就與朋友合伙開了一家“鐵館”,畢業后,她也沒把目光移回“專業對口”的穩定工作,反而更加聚焦于女性健身,“我的初衷是希望更多女孩走進健身房”,在她看來,體育既是興趣,讓自己收獲正向反饋,也能作為職業,帶來收入,實現價值。
去年4月,金欣媛開始挑戰力量舉運動。“有一次去Crossfit(綜合健身)場館練習,館長幫我測試后發現,我的力量、比例和神經募集能力很適合嘗試力量舉。”她認為,相比舉重,力量舉對場地和設備的要求更靈活,參與門檻較低,對大眾更友好。
“力量舉直接闖入了我的生活。”金欣媛說,開始練習這項運動后,她的生活狀態發生了較大改變。常處在備賽周期,她需要比以前更細致地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我想去玩橄欖球,以前不會猶豫,但現在要思考這會不會影響明天的訓練狀態。”而在新的考驗中,她也磨練出更勇敢的意志:“我以前遇到困難習慣逃避,現在學會了勇敢面對——今天拿不起的重量,明天還要繼續挑戰。”
練習之后,金欣媛發現“還有很多規則需要深入了解”。她不滿足于只當運動員,于是考取了IPF(國際力量舉聯合會)力量舉二級裁判,希望通過更深入的學習和執裁經歷,加深對力量舉項目的理解。“還有一個原因是想彌補女性裁判的短缺。”金欣媛說,“比如稱重環節,由女性裁判執行更為方便,但因為女性裁判少,有時會出現擁堵,導致流程不暢。”
和金欣媛一樣,王金銘同樣因熱愛改變了職業軌跡。滑板俱樂部主理人和新品種寵物繁育兩份工作,與他所學專業“工業工程與管理”毫無關聯。
“我在沈陽上大學,這座城市對新潮運動的包容度很高,我就是在這兒開始接觸滑板的。”如今,滑板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也成為滑板中級教練員和國家一級裁判員,致力于培養更出色的青少年滑板運動員。
對王金銘而言,旅行或生活中有滑板陪伴,令他格外有安全感。“兩年前,我完成了一場20多天的滑板旅行,我在拉薩、成都、重慶和西安,用滑板打卡各地地標建筑、廣場。”他提到,自己渴望以滑手的視角看世界:“比如看到一個臺階,就會思考在這里能挑戰什么動作。”而通過滑板能認識不同風格的滑手,“志同道合”的感覺讓他樂在其中。
體育世界里的“新身份”
2017年,80后韓偉帥開始攀巖,“發現自己是真的喜歡,就想帶當時三四歲的女兒蛋蛋一起嘗試。”初次走進巖館,蛋蛋對巖壁上形態各異的巖點展現出天然的探索欲——伸手去抓、抬腳向上,人類的攀爬本能在孩子身上展露無遺,“從2020年到現在,我們每周至少會進行2-3次攀巖訓練”。
“看著孩子在賽場上努力,我發現這項運動不只是技巧比拼,還有復雜的規則體系。”韓偉帥坦言,為了幫女兒更好地理解比賽、提升成績,也為了更深入地陪伴孩子成長,他萌生了考取攀巖裁判證的想法,“系統學習規則后,不僅能從專業角度指導蛋蛋訓練,還能為其他家長和孩子普及知識”。
在難度比賽中,成績認定通常是家長們的困惑點。“成績有的是30,有的是30+,這個加號很多家長就不理解。”韓偉帥解釋:“加號代表有重心轉移并向下一個巖點出手的趨勢,平時訓練不注意,比賽時可能就丟了關鍵分數。”他提醒家長,“很多小朋友力竭時會直接脫落,但了解規則后,就要在日常訓練中潛移默化地要求他們,在力竭瞬間也要做出標準動作。”家長的耐心加上裁判的專業性,讓韓偉帥的“科普”很有成效,“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
不過從“愛好”轉變為“專業”,對“半路出家”的參與者來說并不容易。僅備考裁判證、教練證等專業證書時,困難就已顯現,“最主要的困難是時間沖突,三四天集中培訓加備考,得提前把工作和生活全安排好。”韓偉帥提到,攀巖裁判大多是兼職,大家都面臨如何在本職工作、家庭陪伴與裁判工作間尋找平衡的挑戰。
王金銘也表示,裁判證和教練證的考試難度會隨等級提升而增加:“滑板運動源自國外,動作名稱多為英文,我們需要反復練習發音、拼寫和翻譯。”
執裁過程也有波折。金欣媛第二次擔任裁判員時,面前的運動員突然受傷,股四頭肌斷裂,“當時我特別緊張,但知道作為主裁必須保持冷靜,立刻叫救護車將受傷選手送醫急救”。臨場的鎮定過后,巨大的心理沖擊讓她止不住流淚:“腦海里不斷閃回運動員受傷的畫面,這也警示我,以后訓練一定要做好全面的保護措施。”
金欣媛說,參與程度越深,越能感受到體育的珍貴,“我們就像西西弗斯,每天推著巨石上山。但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能清晰感知到身體的每一點變化——這份堅持本身,就已經有了意義”。
更多的“取舍”與“平衡”藏在身份轉變的日常里。
周鑫總是隨身挎著一個滿滿當當的健身包,包里裝著運動服、運動鞋、麥克風和iPad等設備,“確保拎包就能出發”——她需要步履匆匆地往返于連鎖健身房的不同門店擔任健身教練,“每周帶至少8節課”。
她的本職工作是一家知名運動品牌的店員,工作時間長且排班不固定,“工作時間越靈活越需要和領導保持密切溝通,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協調出固定時間去做兼職”。同時,周鑫還要仔細計算工作與兼職地點的路程,“盡可能縮小通勤范圍,這樣才能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
90后周鑫曾是一名英語教師,她當過互聯網打工人,進過教培行業,最初為了抗壓、減肥接觸健身,隨后通過持續訓練慢慢愛上運動。她常能在學員身上發現自己當初的影子,“有的學員會主動問“這個動作怎么打才更帥”“怎么發力才更準確”,從“被動參與”變成“主動鉆研”,這種轉變特別好”。而她自己,也從“只關注自己訓練”的學員,變成“時刻觀察學員狀態”的教練:“站在臺上,不能只專注自己的動作,要關注每個人的發力是否正確、情緒是否高漲,還要及時糾正動作、帶動氛圍,這和當學員時完全不一樣。”
在教練身份中收獲的成就感,是支撐周鑫堅持下去的動力。“有一位剛畢業的研究生學員,把我寫進了畢業論文的致謝里。”她坦言,“沒想到自己的工作能給學員帶來這么大的影響,那種被認可的感動,比任何獎勵都珍貴。”不同于本職工作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看到成果,健身教練這份兼職能帶來即時反饋的成就感:“一小時課程里,學員和我有眼神交流,或是課后跟我說“再見”“謝謝”,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肯定。”
當“不止于愛好”成為新的體育需求
對韓偉帥來說,家長與裁判雙重身份疊加背后也有遺憾。“以前蛋蛋每次攀爬我都會記錄,但成為裁判后,我就不能在場上隨時關注她的表現。”但在一次比賽中父女倆收獲了驚喜,“有巖友給我和蛋蛋拍照,那場她在比賽,我做她的保護裁判,相當于我們的“工作照”同框了,這種感覺特別奇妙”。
一根攀巖繩,牽起兩代人的共同熱愛,而在專業賽場的同框,恰是普通人深度參與體育的最好見證。
“近年來,隨著競技體育發展與全民健身普及,像攀巖這樣的小眾運動發展迅速。”韓偉帥認為,小眾運動在賽事中的權重增加,能為項目普及和商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攀巖項目的獎牌數量在近幾屆奧運會上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國內攀巖館的數量增速也在提高,出現了更多中國制造的攀巖產品,比如國產巖點等。”他提到,項目知名度的提升與大眾體育需求相結合,能推動其生態體系不斷完善,而他自身的經歷,正是小眾項目發展為普通人提供職業新可能的最好印證。
“沒進入奧運會之前,滑板更多是作為業余愛好存在,大家只能參加高校、俱樂部或潮牌組織的活動。”王金銘提到,自從滑板登上奧運舞臺,它才真正成為一項規范的體育項目,“開始從高校和愛好者中招募運動員,讓他們接受系統訓練、參加正規比賽。”
大賽對項目的加持作用也體現在力量舉上。“目前中國力量舉項目的訓練、選拔和市場體系還需要完善,但成都世運會后,社會對力量舉的關注度明顯提高了。比如有些視頻博主開始科普力量舉和舉重的區別,甚至我關注的一個美妝博主,也會在視頻里聊力量舉。”金欣媛對此感到欣喜,“作為非奧項目,大眾認知培養和體系建設需要時間,需要有人不斷參與進來。”
“體育攝影師、賽事組織者,深度參與體育不一定要局限于教練或裁判身份。”在韓偉帥看來,“重要的不是選擇哪種身份,而是真正參與其中,以平常心深入理解運動項目,這樣才能在體育世界里收獲屬于自己的成長與價值”。(中國青年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5日 14:10:30
- 2025年09月05日 13:45:10
- 2025年09月05日 11:17:45
- 2025年09月05日 09:52:55
- 2025年09月05日 08:39:25
- 2025年09月04日 23:22:22
- 2025年09月04日 16:39:20
- 2025年09月04日 16:11:42
- 2025年09月04日 14:16:25
- 2025年09月04日 13: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