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想天開”到全球突破 黑大團隊十四年攻堅讓稀土納米晶“通電發光”登《Nature》
中新網哈爾濱11月20日電 (記者 史軼夫)11月20日,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團隊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捕獲電生激子實現可調諧的鑭系納米晶電致發光”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這不僅是黑龍江大學首篇《Nature》論文,更是黑龍江省化學學科的歷史性突破。

故事始于201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次閑聊。彼時從事有機分子敏化稀土納米晶研究的許輝教授,與合作者王鋒教授萌生了一個看似“異想天開”的念頭:讓天生絕緣的稀土納米晶實現電致發光。作為公認的“發光寶石”,鑭系摻雜納米晶色純度高、穩定性強,但“絕緣”特性如同難以逾越的“天塹”,讓電荷無法注入,長期以來與光電應用領域無緣,成為困擾全球科研界的世界性難題。
面對傳統“硬闖”電荷注入的思路困境,許輝教授團隊另辟蹊徑。他們借鑒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智慧,提出“巧建橋梁”的創新方案——在稀土納米晶表面修飾精心設計的功能配體,構建起無數座有機“光電橋梁”。“這些配體就像‘葉綠素’,能捕獲電激發產生的能量并高效傳遞給納米晶。”許輝教授形象比喻道。團隊篩選出的最佳分子CzPPOA,能量捕獲效率接近100%,傳遞效率高達96.7%,成功實現能量的精準遞送,讓“天塹變通途”。

從2011年最初的設想,到2025年的成果綻放,這場科研攻堅跨越十四年,三支跨校團隊始終緊密協作。團隊制備的綠色電致發光器件,其外量子效率達到5.9%,比未功能化的納米晶器件提升了76倍。
更令人驚嘆的是,無需改變器件結構,僅通過調整納米晶中摻雜的稀土離子,就能在同一器件上實現從綠色、暖白色到近紅外光的連續、精準調控。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絕緣體無法電致發光”的傳統認知,構建起有機-無機復合的新型研究范式,為能源、生物、醫藥等多領域提供了跨界創新思路。

如今,連接“絕緣小島”與光電世界的橋梁已然建成。許輝團隊表示,將繼續向更亮、更高效、更穩定的目標邁進,推動技術在未來顯示、生物醫學成像、可穿戴設備等領域落地轉化,讓這份堅持十四年的“科技之光”,真正成為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之光”。(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1日 09:13:19
- 2025年11月20日 21:30:04
- 2025年11月20日 14:05:06
- 2025年11月20日 14:04:42
- 2025年11月20日 11:16:41
- 2025年11月20日 10:45:09
- 2025年11月20日 10:03:51
- 2025年11月20日 09:06:37
- 2025年11月19日 21:31:23
- 2025年11月19日 21:09:05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