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億恒力的三次順勢與三次逆流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左宇坤)在中國民營企業的第一梯隊里,有一個名字穩居榜單前列,卻鮮少占據媒體頭條。相比于家喻戶曉的互聯網巨頭,它更像是一艘靜默航行的巨艦,近乎隱形地穿梭于全球產業鏈的核心地帶。
它就是恒力集團。不久前,全國工商聯發布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恒力集團以8715億元營收總額位列第3位,僅次于京東和阿里巴巴。這也是其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次拿下榜單的探花之位。
恒力的體量是什么概念?8715億元的營收,比位列榜單第5名的比亞迪和第172名的蔚來加起來還要多;官網顯示其員工達21萬,排名榜單第6名的騰訊員工則為11.21萬。因此,有人形容恒力為“平時沒有多少人提起,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的學霸”。
恒力背后的“學霸密碼”,結合了“順勢轉身”和“逆流而上”的智慧。

三次順勢轉身
恒力集團的官網介紹里,第一句話就點出了全產業鏈的布局規劃:恒力集團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原油—芳烴、乙烯—精對苯二甲酸(PTA)、乙二醇—聚酯(PET)—民用絲及工業絲、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紡織”的完整產業鏈。
能把“一滴油”變成“一件衣服”不難,但從最初端的原材料原油,到最末端的消費者衣柜都是自己家的,恒力集團的產業鏈之完備實屬罕見。
恒力的進階之路中,第一大跨步是1994年,集團創始人陳建華、范紅衛夫妻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以369萬元購入鎮辦企業原吳江化纖織造廠,成為吳江第一批民營企業家。
在那個年代,三百萬不是個小數目。曾經因家貧無奈輟學的陳建華,是靠收廢絲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始終被寫在工廠的顯眼位置。
僅用一年的時間,夫妻二人完成了工廠的起死回生。1995年,公司盈利突破1000萬元;到了1996年,更是翻倍增長至2700多萬元。
但即使規模再龐大,恒力也只是一家紡織企業,屬于產業鏈的下游。彼時,中國紡織化纖產品還被低質、低價的標簽禁錮,自己的紡絲產能不足,高端紡絲更是完全依賴進口,長期被外企抬價刁難。
陳建華夫婦意識到,只有不受制于人,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于是在2002年,恒力邁出第二大跨步,從下游織造向上游化纖生產挺進。
2002年,陳建華瞄準了以綢都盛澤為中心的紡織產業基地,江蘇恒力化纖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一期項目便投資22億元,開始了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之路。
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不斷斥資拓展產業鏈,設備新、規模大、成本低的恒力,再度成為全國化纖行業的領跑者。
但挑戰還沒有結束。PTA(精對苯二甲酸)作為連接石油化工和化纖紡織這兩大產業的重要樞紐,在產業鏈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環節。但受技術、環保等因素制約,我國PTA產業成為聚酯產業鏈上嚴重缺失的競爭環節,2005年前后對外依存度高達51%。
2010年,恒力邁出了第三跨步——挺進石化產業,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奠基。沒有電、沒有水,手機沒有信號,只有一座山、一片海、一條小路,陳建華和員工們一起在工地上吃住,一期項目于2012年成功投產。
2019年,恒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這是我國煉油行業對民營企業放開的第一個重大煉化項目,為保障我國紡織、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的供應鏈安全做出貢獻。
從倒賣廢絲到打破國際壟斷,恒力集團的崛起之路,正是一部完整的產業鏈整合史。

三次逆流而上
“什么時代做什么事”,是陳建華常講的一句話。縱觀恒力集團的發展過程,除了跟隨時代需求的順勢而為,有幾次“逆流而上”的關鍵操作也不容小覷。
陳建華曾經提出過一個“貓蛇論”——貓在冬天雖然縮在洞里取暖,但始終看著外面的機會;而蛇鉆進洞里就只會冬眠。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
“貓冬”的恒力逮住了重要機會。
第一次發生在1997年。這一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許多企業面臨倒閉和停產的風險。恒力雖同樣面臨嚴峻的資金困境,但陳建華和范紅衛卻反其道而行,大量收購倒閉的生產線。
危機過后,恒力提前擴大的產能正趕上好光景,實現了對復蘇窗口的精準把握。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這次恒力在低價收購紡絲設備的同時,還逆勢在江蘇宿遷投資建設工業園,并在行業波動期繼續擴張,在多地投建項目。
經此一役,恒力一躍成為全球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領軍企業,還在2008年首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之列,位列第407位。
如今的恒力又在面臨什么新的挑戰?無疑是當前重點發展的版塊——恒力重工。
陳建華在今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恒力響應國家“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號召,收購閑置十年的STX(大連)造船廠,在造船行業的低谷期,挺進陌生的領域,充滿了風險和挑戰。
2022年9月資產交割之后,陳建華帶頭常駐恒力重工,把自己變成了車間主任和包工頭。最開始不被信任,船東不下訂單就自己下單,買不到發動機就自己造發動機,建造了兩艘30萬噸超大型油輪以及82000噸散貨船,越來越多的船東開始購買船舶。
據恒力重工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發布的信息,恒力重工已累計開工船舶70余艘,手持訂單已排至2029年。全面達產后,恒力重工年加工鋼板230萬噸,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備的造船基地。

如今正籌謀曲線上市的恒力重工,也等到了全球造船業景氣周期的快速回歸。而在恒力重工的造船業務開展過程中,一個叫陳漢倫的名字不容忽視。
恒力重工“借殼上市”的*ST松發公告顯示,公司新任董事長由陳建華擔任,陳漢倫出任總經理和董事職務,核心崗位安排被認為清晰傳遞出對二代的培養意圖。
交接之路上仍不乏挑戰:今年上半年,受行業周期性波動與外部環境變化雙重影響,恒力石化營收與凈利雙降;且陳建華夫婦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高,均在75%以上。
頗為巧合的是,陳建華在24歲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01年出生的陳漢倫也在相似的年齡深入扎根家族企業。考驗與機遇同在,習慣了低調的恒力,還能給出什么樣的驚喜?(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8日 22:08:21
- 2025年09月08日 20:08:32
- 2025年09月08日 17:44:26
- 2025年09月08日 17:33:52
- 2025年09月08日 14:55:06
- 2025年09月08日 13:59:28
- 2025年09月08日 08:35:16
- 2025年09月07日 18:22:26
- 2025年09月05日 13:37:29
- 2025年09月05日 08: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