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東西問|霍爾瓦特·列文特:歐亞文明對話“解碼器”為何是匈牙利?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霍爾瓦特·列文特:歐亞文明對話“解碼器”為何是匈牙利?

2025年09月06日 17: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6日電 題:歐亞文明對話“解碼器”為何是匈牙利?

  ——專訪匈牙利歐亞研究中心主任霍爾瓦特·列文特

  中新社記者 烏婭娜

  從古絲綢之路的文明驛站,到如今“向東開放”戰略下的多元文明“解碼器”,地處歐亞文明交匯點的匈牙利在歐亞交流中具有獨特地位。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了匈牙利歐亞研究中心主任霍爾瓦特·列文特(Levente Horváth)。他圍繞歐亞文明對話的核心價值、民間互動的共鳴點及全球共同議題的協同路徑展開深度分享,為理解歐亞文明互鑒的歷史經驗與當下實踐提供了獨特視角。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匈牙利的“橋梁”角色在文明對話中最核心的價值是什么?

  霍爾瓦特·列文特:“東方是我們的記憶,西方是我們的現實”,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匈牙利的獨特定位。

  縱觀歷史,匈牙利始終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從阿提拉帝國時期連接羅馬與草原文明的驛站,到文藝復興時期馬加什國王的宮廷成為東西方學者薈萃之地,“橋梁”角色為我們帶來了繁榮與智慧。

  我們既理解西方的制度邏輯,又懂得東方的處事智慧。這正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2010年推出“向東開放”戰略的深層考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極世界終結的時代,匈牙利選擇成為多元文明的“解碼器”。

  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把歐洲總部設在布達佩斯;中歐班列在匈牙利物流樞紐的貨運量5年增長400%;匈牙利同時與美、俄、中、土保持特殊伙伴關系……

  就像多瑙河融合了阿爾卑斯雪水和喀爾巴阡山泉,匈牙利正在創造新的文明合成方式。在文明碰撞的地帶,最珍貴的不是選擇站隊,而是成為不可或缺的“轉換器”。

2024年5月9日,由石家莊國際陸港始發的中歐班列(河北石家莊—匈牙利—塞爾維亞)鳴笛啟程。 中新社發 石家莊國際陸港供圖

  中新社記者:匈牙利在推動歐洲更客觀認知中國方面,能發揮怎樣的獨特作用?

  霍爾瓦特·列文特:由于擔心失去全球主導地位,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往往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崛起采取帶有偏見的敘事。

  我研究中國已近20年,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西方媒體中對中國的描述與真實的中國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我們希望建設一個和平、和諧、合作的國際秩序,那么文明之間必須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消除誤解,才能建立互信,從而促進合作。

  8月初,我參與了“‘人權行動看中國·2025’內蒙古行”活動,獲得了很多新的認知和深刻的印象。例如,我看到中國政府在改善民生、推動綠色發展和弘揚地方文化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從沙漠治理到新能源建設,從草原保護到文化傳承。這些鮮活的經驗,對于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非常重要。

  匈牙利政府提出的“互聯互通”政策與“一帶一路”的“五通”理念高度契合,特別是“民心相通”,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必然要求。通過推動更多人員往來、教育交流和文化對話,匈牙利能夠幫助歐洲社會形成對中國更加客觀的認知。

  中國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需要更多交流和互訪,親眼去觀察、去感受。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向一個更加和諧與合作的未來。

2024年5月7日,在匈牙利古都塞克什白堡舉行的“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上,一名小觀眾在展廳外學習使用筷子。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歐亞文明對話中最需要避免的“認知陷阱”是什么?

  霍爾瓦特·列文特:不同文明的形成背景各不相同,地理環境、歷史經驗、社會制度、信仰傳統的差異,都會帶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歐亞文明對話中最需要避免的“認知陷阱”,就是用單一文明的思維方式去解釋或評判另一種文明。

  我在歐洲演講時常提醒聽眾,不能用西方的邏輯去解讀中國或其他文明國家的外交與經濟。20年前我來中國時,有一些西方學者預測“中國將很快發生經濟危機”。此后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中國崩潰論”,但事實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反而是西方在過去20年里多次爆發金融與債務危機。如果缺乏對他國文明與制度邏輯的深入理解,就容易陷入誤判。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在西方哲學中,塞內加也有類似的智慧:“兼聽則明”。

  匈牙利深知歐洲歷史與文化心理,也對東方文明保持開放和尊重。匈牙利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教育、人文和學術交流,建立多所孔子學院,也通過《歐亞期刊》促進學界和公眾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

  實踐說明,我們堅持“求同存異”,通過對話消除偏見,就能避免認知陷阱,減少誤解,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中新社記者:中匈兩國民間互動如何影響民眾對彼此文明的認知?

  霍爾瓦特·列文特:作為曾經的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我一直強調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其實無論是做生意還是開展國際合作,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理解對方的背景與文化,這在國家之間同樣適用。

  匈中兩國近年來在文化年、高校合作、藝術交流等方面有很多“共鳴點”,通過體驗對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發現彼此的相似與互補,如音樂、飲食、家庭價值觀等領域,往往能讓人迅速建立情感上的聯系。

  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文化活動和藝術交流,讓民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彼此文明的魅力;通過旅游和人員往來,形成更深的理解與親近感;通過教育合作,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學習與交往,為長遠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2021年9月8日,“科技遇見藝術”匈牙利當代藝術展暨第十二屆中國西部匈牙利文化節·布達佩斯之秋在四川綿陽拉開帷幕。圖為匈牙利當代藝術家安東·莫納布面油畫作品《未婚妻在紫禁城》吸引參觀者拍照。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歐亞文明對話需要聚焦的共同議題是什么?不同文明如何形成合力?

  霍爾瓦特·列文特:我認為歐亞文明對話最迫切需要聚焦的,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能源轉型、促進青年教育與發展、以及縮小數字鴻溝等。這些議題超越了國界和制度,需要不同文明攜手合作。

  在國際博弈中,美國對歐洲發動關稅戰,讓歐洲感受到“被盟友拋棄”的現實。歐盟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元的合作伙伴關系,擺脫過度政治化的外交思維,回到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共贏發展的原則上。

  歐洲和中國完全可以在創新科技、綠色經濟、教育交流等方面形成合力。中國在新能源和數字經濟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歐洲在科研和高等教育上也有優勢,結合起來能夠為全球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完)

  受訪者簡介:

霍爾瓦特·列文特。受訪者供圖

  霍爾瓦特·列文特(Levente Horváth),匈牙利歐亞研究中心主任、匈牙利前駐上海總領事。在上海復旦大學攻讀旅游管理學士及碩士學位期間,以校長獎榮譽畢業。出任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期間,致力于深化匈中雙邊關系。2021年,他榮獲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以表彰其在推動上海經濟貿易、金融、教育及文化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編輯:田博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