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專訪閻崑:抗戰記憶是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

分享到:
分享到:

專訪閻崑:抗戰記憶是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

2025年10月22日 11: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專訪閻崑:抗戰記憶是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

  作者 李百加 劉世炯

  “越了解越心驚,越接觸越覺厚重。臺灣同胞的抗日史,是孤絕的、義無反顧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臺灣光復80周年之際,《臺聲》雜志原副總編輯閻崑近期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

8月13日,《臺聲》雜志原副總編輯閻崑接受中新社專訪。中新社記者 劉世炯 攝

  2005年是臺灣光復60周年,也是閻崑起心動念、啟動他的抗戰口述史整理之時。當年,臺灣抗日家族后人來到北京訪問,霧峰林家后人的講述讓他震撼不已。“林祖密之子林正亨在昆侖關戰役中鋼盔被打穿,隨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時身受16處重傷,僥幸生還但雙手致殘。”閻崑說,林正亨養傷時給母親去信:在這神圣的戰爭中,我可算盡了責任。臺灣的收復,父親平生的遺志可算達到了……請母親不要為我殘廢而悲傷,應該為家族的光榮來歡笑。

  這位出身顯赫的“林少爺”為何愿以身許國?究竟什么力量支撐著一代臺灣同胞在孤立無援中堅守抗日信念?多個疑問讓他萌生搶救抗戰口述史的念頭。

  此后三年,他三次赴臺。在新竹北埔,他隨姜紹祖的曾孫姜文滉,穿過田野、撥開荊棘,來到這位19歲的臺灣抗日志士墓前祭拜。姜紹祖舉義時散盡家財,組織數百鄉勇抗敵,兵敗被俘后吞鴉片自盡。家人擔心日軍掘墳,將其葬于山坳。

  在南投清流部落的“余生紀念館”,閻崑聆聽霧社起義的悲壯往事。“莫那·魯道告訴族人,一旦動手,就要做好‘過彩虹橋’(意為就義)的準備。婦女們為讓男人無牽掛,集體自盡。”

  類似的故事,閻崑記錄許多。他走訪苗栗丘家、蘆洲李宅等十余處舊居。直到在屏東佳冬的敬字亭看到“崇恒連北斗 文運振南天”對聯,他理解到:中華文化的血脈是臺胞在殖民壓迫下的精神支柱,支撐他們做出跨越半個世紀的抗日壯舉。

  “臺灣同胞的抗戰史,是中華民族抗戰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閻崑整理出版了三百余位臺灣抗日志士傳記,推出《抗日烽火中的臺灣兒女》等作品,“這段歷史不應只留在族譜或口述中,應成為兩岸共同的民族記憶。”

  1985年進入《臺聲》雜志社、負責兩岸尋親專欄“鴻雁”,閻崑記得,寄來的信紙上常有淚痕,寫信人細致描摹親人模樣,生怕遺漏相認的線索。為了核實信息,他打電話查地名、跑郵局找舊址,后來更是編輯出版《尋親訪友》專輯,協助上萬個兩岸家庭團圓。

《尋親訪友》專輯。(受訪者供圖)

  2006年9月,根據“臺灣光復致敬團”當時唯一健在成員林憲的提議,軒轅黃帝陵寢之側立“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昭告中外及千秋后世,臺灣重歸祖國版圖的歷史不容篡改。這座石碑與香港、澳門回歸碑遙遙相望。閻崑全程參與立碑的文宣工作,“這是兩岸同根同源的見證,告訴所有人,臺灣從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抗戰記憶是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已退休十年,閻崑仍筆耕不輟,“要讓更多人了解臺灣人的抗日壯舉,把臺胞的名字鐫刻在民族記憶的群英榜上。”

  “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他說。(完)

【編輯:劉湃】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