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青山冰山變金山:一個村莊里的三代“答卷”
中新網烏魯木齊9月9日電 題:青山冰山變金山:一個村莊里的三代“答卷”
作者 王瑩
夏末秋初,從新疆烏魯木齊市區向南行車約50公里,便抵達了天山東段天格爾峰北麓的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平西梁村。遠山蒼翠、馬兒成群,青瓦白墻的民宿錯落有致。即便暑期避暑游的熱潮剛剛退去,村子里仍有游客陸續前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從依賴天時的旱地農耕,到四季不停的旅游熱潮,平西梁村用了近20年時間完成蝶變。來這創業、在這生活、來這建設的三代人,用各自的奮斗為這座村莊的發展變化寫下“答卷”。
“海歸”青年的鄉村創業夢
24歲的謝成禹是平西梁村最年輕的民宿老板之一。從新加坡學成歸國后,江蘇女孩謝成禹將創業的念頭錨定在了這個新疆村莊。今年7月,她的民宿“山前禹逅”正式開業。
“就是這兒了!”談起民宿的選址,謝成禹的理由簡單而純粹。5年前的一次旅行讓她對這里“一見鐘情”:春有野花,夏可避暑,秋觀層林,冬望雪山。更打動她的是村里的氛圍,尤其是村民和村干部流露出的包容與暖意。
2024年8月,謝成禹畢業歸國就直奔平西梁村,創業的順利超出了她的預期。從敲定選址、動工裝修到辦理各類手續,全程都有村里的“幫辦”。“從鏟下第一鍬土,到掛上牌子,沒有哪一步是我一個人扛過來的。”謝成禹常說,她與平西梁村是“雙向奔赴”。
如今,“山前禹逅”已成為村里一道年輕的風景。謝成禹仍忙著打磨細節,牢記村里民宿前輩說的“民宿要暖,得讓客人像回家”。她的夢想還不止于此:“等這兒走上正軌,我想把平西梁村的經驗帶回家鄉江蘇。說不定以后能開成全國連鎖。”

滑雪教練的四季增收賬
對于35歲的巴孜爾別克·阿得里而言,平西梁村的變化,他既是見證者,又是受益者。出生在普通牧民家庭的他,早年家庭的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放牧和拉馬。
高中時期,恰逢家鄉旅游業起步,巴孜爾別克借此契機,在平西梁村的絲綢之路山地度假區勤工儉學。該度假區建有全疆首家5S級滑雪場,這也讓巴孜爾別克對滑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9年,他考取了滑雪教練證,從此開啟了十幾年的教練生涯。

近年來,隨著冰雪運動熱潮興起,他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耐心細致的教學,做起了私教生意。他的妻子也在度假區的美食廣場經營著一家抓飯餐廳,憑借地道口味積累了口碑。雪季結束后,巴孜爾別克的夏天同樣忙碌,駕駛旅游大巴帶領游客領略家鄉風光,還開展租馬業務教游客騎馬等。
“游客多了,我經營的飯館吃飯的人就多,找我教滑雪的人也多,這份收益也一年比一年高。”巴孜爾別克一家每年通過旅游相關業務獲得的收入就超過10萬元人民幣。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發展帶來的紅利:“家鄉旅游業的發展不只是我一個人受益,我周圍的人工作機會也多了起來。”
“當家人”的18年守護
58歲的李桂琴是平西梁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們信賴的“當家人”。她的故事與村莊的命運緊密交織。
“我們村以前是全縣最窮的,是倒數第一。”李桂琴坦言。平西梁村發展的轉折點,源于2004年絲綢之路山地度假區的開發建設。企業的引進,為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這位“嫁出去的女兒”也在2008年重新回到村里并成功競選村干部。“我抱著一種信念,就是想著帶領全村老百姓一起奔小康。”李桂琴說。

“我們村現在最大的優點就是年輕人沒有外流,他們有掙錢的渠道。”她的語氣中充滿自豪。夏季,村民可以經營民宿或到企業務工;冬季,則去滑雪場當教練、開商鋪。如今,依靠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96萬元人民幣,旅游業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平西梁村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跨越。
今年,李桂琴回到家鄉建設村莊已有18年。每天早晨,她騎上小電驢檢查村容村貌已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在她看來,曾經的“青山綠水”和“冰天雪地”,如今都已是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風兒吹過平西梁村,拂動民宿的窗簾,吹過滑雪場的雪道,也吹過李桂琴騎行的小路。在這里,三代人的奮斗與一個村莊的發展同頻共振。正如巴孜爾別克所說:“隨著家鄉旅游產業的持續繁榮,我相信未來自己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周邊村民也能在旅游發展的浪潮中收獲更多幸福。”(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9日 16:42:02
- 2025年09月09日 16:04:52
- 2025年09月09日 12:57:25
- 2025年09月09日 11:01:36
- 2025年09月09日 10:43:09
- 2025年09月09日 10:10:51
- 2025年09月09日 10:00:10
- 2025年09月09日 08:06:59
- 2025年09月08日 21:37:45
- 2025年09月08日 16: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