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北京市長提到的“獨特優勢”是什么?
文/陳昊星
近日,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在調研時明確表態,汽車產業是本市制造業第一大產業,當前正處在新能源化、智能化的重要轉型階段,迎來了新的市場發展機遇。
他提出,發揮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獨特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提升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水平,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力。
這里說到的“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獨特優勢”是什么?
利好政策助力產業發展
2024年,北京市汽車產業實現產值約4430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達到近十年來新高。
作為國家布局的重要汽車產業基地,北京市目前共有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8家在京生產制造的整車企業,2024年在京產量達114.5萬輛,同比增長13%,其中在京新能源汽車產量29.4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北京市新能源車的增長成績與近年來國家、北京市密集出臺的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密不可分。
目前,北京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利好政策涵蓋了從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超快充站和換電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到消費端的購車補貼、舊車置換優惠,再到研發環節的專項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等多個方面。
對于扎根北京,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曾公開回應稱,北京的政策環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極為友好,政策完備且執行效率高,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購車補貼、稅收優惠、免費停車等,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刺激了市場需求。
除了整車制造企業外,一批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在北京加快布局生產基地,涵蓋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駕駛系統、車規級芯片、車身輕量化材料等多個關鍵領域。
李想指出,北京在零部件供應等領域都有強大的產業基礎,理想汽車可以與當地的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未來應更多立足于技術創新和核心突破
北京作為首都,盡管在政策支持、科研資源和產業引導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產業發展上仍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直言,相較于其他地區,北京整體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
近年來,雖然本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逐步建立了一些配套設施,但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制造業高度集中的地區相比,整車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的完善度仍有差距。這也導致不少龍頭企業雖然將總部設在北京,但主要生產環節仍停留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重地。
在張燕生看來,北京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應更多立足于技術創新和核心突破,而非追求產量和產能擴張。
他指出,北京擁有92所高校、32所院校設有汽車工程專業,1000多家科研院所,并有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三個國家級汽車領域創新中心,其優勢在于能夠依托高校、機構、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資源,以及政策、財政等方面的支持,吸引龍頭企業落戶,這才是符合首都實際的正確發展路徑。
汽車研發工程師楊悅卿認為,北京想發揮新能源產業優勢,除了要多做創新,還要解決歷史包袱等問題。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北京推動產業升級的優選方向,也承載著帶動老牌國企轉型和盤活存量產能的使命,可謂任重而道遠。
警惕內卷和同質化競爭風險
專家提醒,北京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的同時,需警惕價格戰與行業內卷帶來的風險。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整體利潤率僅為4.3%,已低于全國下游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
張燕生建議,北京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時應更加注重產業布局與國家宏觀戰略的協調,避免在產能過剩領域盲目擴張,以免與國家治理內卷式競爭的方向發生沖突。
同質化競爭同樣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隱憂。目前部分新能源車企在產品設計、技術路線和市場定位上趨同,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楊悅卿強調,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深度競爭階段,下一步應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塑造和市場細分,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同時,北京應利用其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交通等新興領域的先發優勢,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競爭力,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