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三個突出特性(人民觀點)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三個突出特性(人民觀點)

2025年11月21日 10:47 來源:人民日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市場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日前,第八屆進博會在上海閉幕。從參展企業數量再創新高,到461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首發亮相,從浙江省交易團首日簽下145億元大單,到阿斯利康宣布追加對華投資約1.36億美元,進博會成為“沉浸式感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體驗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所具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并著眼于發揮這“四大優勢”作出戰略部署。這“四大優勢”相輔相成、有機統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為重要戰略支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這一重要闡述,揭示了我國在大國戰略博弈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堅實支撐。

  “十五五”規劃建議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納入主要目標,并就建設強大國內市場部署了戰略任務。

  新征程上,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強化其突出特性,使我們能夠在統籌“兩個大局”中更好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從實踐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至少有三個突出特性:引領性、穩定性、成長性。從中,我們可以更好明晰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方向和路徑。

  (一)

  龐大需求激發創新創造,優質供給帶動時代潮流,引領性是中國市場的突出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能夠為全球工商界提供寬廣創新舞臺。”從“市場換技術”到“市場育技術”,我國超大規模市場以豐富應用場景、高效產業協作、良好創新生態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創新力、輻射力、帶動力越來越強。

  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新供給撬動新消費,中國市場是創新策源地。

  面對“洗衣機能分區”的愿望,小米迅速推出“一大一小”雙筒洗衣機,海爾則將“雙筒”升級為“三筒”。品牌“上新”、消費者“買新”、供需互促,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足。

  從無人駕駛的技術突破,到共享經濟的商業探索,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量由創新支撐。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登記使用商品條碼的消費品新增1992.2萬種,同比增長31.4%,消費引擎保持強勁動力。

  新技術牽手新產業,新產業開辟新賽道,中國市場是創新孵化器。

  直面“新能源車續航差”的抱怨,產業鏈攜手攻克難關,100公斤固態電池試驗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消費者“點題”,企業“出招”,產業“破局”,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產業升級動能強。

  低空經濟蓄勢“騰飛”,具身智能迅猛“奔跑”,中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前沿技術、未來產業提供發展沃土,成為吸引全球科創資本的強磁場。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薩迪婭·扎希迪所言,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開放包容的投資環境、穩定的政策預期,對全球企業具有強大吸引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光伏產業大幅降低全球應用成本,新能源汽車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中國智造“圈粉”全球,“直播帶貨”引發效仿……任何技術一旦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就具備了成長壯大的廣闊前景,具有了引領全球潮流的基礎條件。這正是“引領性”的重要體現。

  “十五五”規劃建議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我們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并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天的中國,“創新勢能正持續轉化為經濟動能”。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加快發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人形機器人等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成為全球新技術的‘推廣場’、‘應用場’”。事實證明,誰站穩了中國市場,誰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

  產業向新向智,消費向穩向好,中國超大規模市場造福世界、引領未來。

  (二)

  市場規模夯實戰略定力,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穩定性是中國市場的鮮明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以海為喻,指出“中國市場是個海洋”。大海之穩在于其壯闊深邃,在于其廣納百川,在于其無懼風雨,超大規模市場亦然。

  中國市場之穩,穩在底盤,規模效應構筑回旋空間,新發展格局海納全球資源。

  今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分鐘有近30輛新能源汽車走下生產線,37萬余件快遞業務完成,超3000萬元機電產品出口海外……卓越的發展實績,印證中國市場活力之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5.5%,汽車產銷量保持全球第一,提前6個月完成7000億美元的5年引資目標,經濟總量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臺階……“十四五”時期的成績單,映照中國市場體量之大。

  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有14億多人口,其中有2.5億人受過高等教育,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供給能力極強、社會需求巨大。

  中國市場之穩,穩在預期,宏觀治理擁有豐富工具,戰略規劃堅持長期主義。

  當有的國家“漢堡通脹”持續十幾個月,我國糧食價格始終保持平穩;面對有些國家肆意揮舞的關稅大棒,眾多外企紛紛表示要在中國做“馬拉松選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攬子增量政策成為“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一名在浙江義烏奮斗近20年的經銷商感慨,“有規劃地干、有方向地干,一年要比一年干得好”。

  從“一張藍圖繪到底”到“堅持全國一盤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宏觀經濟治理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超大規模市場既有活力,又有秩序。

  “放得活”又“管得好”,由此更能理解“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的底氣與信心。

  (三)

  人口結構變化拓展空間,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釋放紅利,成長性是中國市場的亮眼成色。

  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源自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壯大。

  我國正處于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進而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哪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哪里就蘊藏著投資空間;哪里有美好生活需要,哪里就是下一個消費熱點。未來10多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將超8億人。把握機遇,堅持惠民生與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就能將投資增量化作民生增量、經濟增量,讓市場的成長性不可限量。

  市場的成長性,不會從天而降,有賴于改革的縱深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縮短;集中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開展新出臺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各類要素自由暢通流動,中國的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充分奔涌。正如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所言,“中國龐大的市場、創新能力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品’”。

  “十五五”時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市場,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以大市場帶動大循環,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把“總藍圖”變為“實景圖”,中國大市場還將帶給世界更多精彩,中國新發展一定能為世界帶來更多新機遇。(本報評論部)

  《人民日報》( 2025年11月21日 05 版)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